新華社以色列埃拉特6月5日電 記者手記:世界環境日走近紅海“珊瑚避難所”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相關資料圖)
炎炎夏日,以色列紅海海濱城市埃拉特吸引了大量潛水愛好者。即便在淺灘處浮潛,多彩的珊瑚和魚類也可盡收眼底。不遠處的岸上,置于一個個透明水箱中的珊瑚在陽光下同樣動人。但它們并非用于觀賞,而是在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挑戰下服務于科學實驗。
“這些(水箱)都是紅海環境模擬器,為的是幫助我們了解珊瑚如何應對高溫和酸化等生存環境的變化。”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埃拉特校際海洋科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實驗室主任毛茲·菲內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位于北緯30度附近的埃拉特是以色列最南部城市,瀕臨亞喀巴灣。當前,海水升溫已導致全球大量珊瑚白化并消失。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助的全球珊瑚礁監測網絡發布的《世界珊瑚礁現狀:2020年》報告,2009年至2018年間,全球珊瑚礁的珊瑚數量減少了14%。亞喀巴灣的珊瑚在變化的氣候環境中表現出極強的韌性,沒有出現白化現象。
菲內解釋說,亞喀巴灣可謂“珊瑚避難所”,為拯救全球多地岌岌可危的珊瑚提供了啟發。“珊瑚通常會在水溫高出正常最高值1至2攝氏度時出現白化現象,而這里的珊瑚可以承受高出5至6攝氏度的壓力。我們甚至發現,當把溫度不斷調高時,有些珊瑚甚至表現出更強的活力,它們可能是全球不多見的能夠‘享受高溫’的珊瑚。”
然而,盡管研究認為這一海域的珊瑚可能會相對更“長壽”,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菲內說,當前人類活動給珊瑚的生存環境帶來較大威脅,污水排放以及化學、金屬物質的侵蝕都會削弱珊瑚對高溫的耐受力。
據菲內介紹,研究所共有80個紅海模擬器,容納著人為調整參數后的天然海水,目的是構建高溫和海水酸化等珊瑚可能面臨的惡化環境。研究人員將珊瑚放置于戶外的模擬器里一段時間后,會取回實驗室對其全面“體檢”。
記者看到,一臺機器在一排排紅海模擬器中間來回移動,猶如“巡視員”。菲內說,這臺設備配備有攝像頭和能探測水溫、鹽度、溶氧量及酸堿度的傳感器,可實現在移動設備和電腦上持續、實時監測模擬器中珊瑚的生存狀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便會發出警報。此外,各項監測數據結果均共享給亞喀巴灣沿岸其他國家的同行,供跨國聯合研究參考。
走出研究所不遠,就是游人如織的水下觀測公園,在這里能看到大量五彩繽紛的珊瑚和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園長阿維夫·利維介紹說,公園每年都會舉辦許多寓教于樂的科普和教育活動。
利維說,珊瑚礁不僅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同時也是非常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人為的小破壞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大問題,我們呼吁大人和孩子時時樹立這種意識。”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