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曾被稱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是電影《指環王》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拍攝所在地,風景優美宜人,然而當地時間14日凌晨,新西蘭南島中部地區發生8級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引發較大海嘯。目前估計損失數百萬美元,據新西蘭官方發布消息,目前有2人遇難。
新西蘭自然災害預警管理局發布消息稱,地震發生后到當地時間14日8時為止,又發生了大大小小余震幾千次,其中5.0級以上余震20幾次,最大余震達到6.2級。
新西蘭屬于多震國家,每年有記錄的地震大大小小多達15000起。那么,新西蘭到底為何如此頻繁地發生地震?新西蘭的地震與別的國家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身處地震帶交錯處
新西蘭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是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屬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在板塊交界地帶,巖層通常易破碎,地殼也比較活躍,地球內部的能量容易釋放出來,因此也更容易發生強烈地震。
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其中環太平洋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絕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在新西蘭,每年都會發生成千上萬次地震。其中大多數地震震級很小,只有約200次地震能被人類感知,造成大范圍破壞的大地震更少。這些地震表明,新西蘭的地質運動非常活躍,它們在繼續塑造新西蘭的壯觀山地景觀。
新西蘭的大多數地震發生在西南部峽灣到東北部的東北角之間,它是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澳大利亞板塊的交界。在地震高發區中,最危險的大城市就是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其次是黑斯廷斯和內皮爾。自從歐洲殖民以來,這些城市都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早期歐洲殖民者剛到新家就要面對地震多發的事實。1840年5月26日,尼科爾森港的殖民者首次遇到連續地震和余震襲擊。如今,地震已經成為新西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已經習慣了應對地震。每年,新西蘭都會發生至少1次里氏6級以上的大地震。
百年練就抗震本領
盡管新西蘭地震頻發,但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卻不大。自從1840年以來,共有450多人在新西蘭大地震中遇難,這要得益于新西蘭的公共教育和嚴格的建筑規則。
新西蘭地震委員會(EQC) 在該國實行許多有關地震的公共教育,包括提供有關地震災害的信息、減少或預防地震災難損失的方法等。EQC的贊助商還在新西蘭的Te Papa博物館舉行地震災害展覽,并開展大量社會宣傳活動。
此外,EQC還在新西蘭主要電視臺或媒體上發動廣告宣傳,闡述地震對新西蘭的威脅,并介紹可以抗震的安全房屋標準等。
除此之外,早期殖民者很快就學會了在地震多發地區使用恰當建筑方法的重要性。1848年發生在馬爾堡的大地震,導致惠靈頓的磚砌建筑損失慘重,當時該市居民主要利用木材重建。
在1855年發生的8.2級大地震,惠靈頓市的建筑損毀有限。此外,黑斯廷斯和內皮爾的許多磚石建筑也在1931年大地震中受損嚴重。為此,新西蘭制定了新的建筑規則,所有新建筑在設計中必須考慮到防震因素。
新西蘭地震多發區的建筑都是所謂的“輕型木結構”,多數只有2層高,磚石材料僅僅用于外墻裝飾或建造房頂煙囪。在地震中,即使外墻倒塌,整棟木結構的房子也不會崩潰。
新西蘭人口還不到500萬,疏散的人口密度讓新西蘭擁有足夠的空間讓民眾居住在獨立木屋中。
正是由于地震頻發,新西蘭是第一個開發并應用地震隔離系統設計的國家,“結構隔震技術”在新西蘭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研究歷史。直到今天,新西蘭在結構抗震工程領域仍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1931年,新西蘭的內皮爾和黑斯廷斯兩大城市發生了7.8級大地震,導致258人遇難。許多人都是被倒塌的建筑砸死的,還有人死于無法撲滅的大火,因為城市用水管道在地震中斷裂損毀。
自從那以來,為了預防建筑物和橋梁在大地震中倒塌,各國在設計和建筑方面提出嚴格要求。可是在2011年2月份發生坎特伯雷大地震中,依然有許多建筑倒塌。而許多老式建筑依然堅挺,城市生命線(包括水管和天然氣管道)的設計獲得更好改善。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震震級的?
科學家們目前還無法精確預測地震將會何時發生,以及何處會發生地震。但是他們知道,大多數地震發生在斷層上。在新西蘭,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最有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區域。在這些地方,抗震建筑和人防規劃有助于幫助挽救生命。
目前有兩種方法可以測量地震震級:一種是里氏(Richter)地震規模,主要度量地震強度大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等級,從3.5級以下到8級以上。新西蘭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震級就是1855年的懷拉拉帕地震,達到里氏8.2級。
另外一種是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主要是測量地震對不同距離特定地點所造成的影響,可以通過人類傷亡或建筑物損毀情況測量。麥加利地震烈度MM1到MM12,其中MM1只有少數人能感覺到,而MM12意味著全部損毀。
地震后迎來嬰兒潮
縱觀新西蘭歷史,每次地震之后,新西蘭人都仿佛經歷了新生。在受地震影響的地區,震后的醫院產科病房幾乎爆滿,許多新生兒不得不被轉移到該國其他地區醫院中。研究表明,懷孕期間壓力增加會促使早產的荷爾蒙上升。每次大地震過后,新西蘭地震災區的出生率都會有所上升。
但是出生率不會在自然災難發生后立即上升,而是大約在9個月后。舉例來說,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大地震9個月后,迎來嬰兒出生高峰期。2010年1月12日海地遭遇破壞性大地震襲擊9個月后,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自從那場災難發生以來,海地城市地區出生率增加了2倍多。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發生地震后,大多數醫院無法提供服務,這意味著大多數女性無法獲得避孕措施。
安全套減少趨勢相反的是,地震幸存者可能發生更多性行為,因為性愛是緩解壓力的重要方式。自然災難過后,人們會慢慢嘗試重建生活。很多女性會找新的伴侶,以便獲得保護。
此外,因長期禁閉而發瘋也是促使出生率增加的因素。1965年11月份,紐約市經歷了長達10個小時的燈火管制9個月后,出生率似乎也有所上升。每當燈光熄滅時,人們之間的互動反而會加強。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