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中國消費者一直很擔心進口日本海鮮是否受過污染。8月21日,青島海關公布了一起海鮮走私大案,查獲水產品5000噸、案值高達2.3億元,引發輿論關注。有報道稱,這批水產品中的一部分正是來自日本“福島附近海域”。
隨后,各地檢驗檢疫部門、食藥部門陸續發出辟謠,稱“輻射海鮮”未從正規渠道進入當地。但是,“輻射海鮮”本身是否值得擔憂呢?
近日,一條“青島破獲2.3億海鮮走私大案,其中部分為日本輻射海鮮”的新聞又開始刷屏,更有后續報道稱,“部分核輻射海鮮流入多省市,或存風險”。核輻射?消費者一聲十有八九要打個寒顫。
網友對此也非常憤慨!
且慢,這來自鄰國的不速之客真的會危害我們的食品安全嗎?
1.“福島附近海域”水產品有多少不詳
青島海關網的相關報道
首先,查獲了2.3億走私海鮮的消息是真的!青島海關在其官網的圖片報道一欄也有公布。不過,青島海關的官方新聞中并沒有提到“福島”兩字,也沒有提到海產品的“輻射”問題。
所謂“部分水產品來自日本福島附近海域”的說法來源于海關緝私局干警的說法。
8月18日,記者聯系到青島海關,詢問該海關緝私局干警的說法是否準確,以及如果準確,又有多少水產品來自“福島附近海域”,截止發稿時為止,青島海關一直未予解答。
眾所知,2011年3 月11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后,有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了環境中,其中有超過萬噸的放射性物質進入了太平洋,這起事故被認為是至今為止最為嚴重的海洋放射性污染事故。據資料,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海水中的銫-137水平曾一度達到正常水平的 527 倍,而碘-131的含量則超過正常水平 4000 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哈益明教授告訴記者,如此多的放射性物質排到海里,當然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危害,各種海產品也很容易被污染。比如說魚類,它可以通過鰓的呼吸作用從水中吸收、通過吃浮游生物等食物攝入、通過體壁的交換作用攝入放射性物質。
放射性物質會通過食物鏈的遷徙在海洋中“循環起來”,而不同的海洋生物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也是不一樣的。當然,作為食物鏈的頂端的吃貨——人,如果是吃了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海產品,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具體危害,和被污染的核元素種類、攝入量都有關。
所以,在事故發生后,相關國家都對日本農產品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禁令。記者查閱到,國家質檢總局也確實于2011年3月24日發布公告,禁止進口來自日本福島等縣的部分農產品,其類別包括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動物及水產品。
2.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會逐步稀釋
不過,被污染海域中的放射性物質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會在各種“動力”下擴散,比如下沉到上千米的海底,或者被洋流帶到很遠的地方去。此外,在20 1 1 年8 月,研究人員在加利福利亞抓捕的15只藍鯖金槍魚樣,在其體內檢出的銫134和銫137含量異常,證明這些魚把核污染元素從日本“長途快運”過來了。
此外,放射性元素種類很多,它們也是會慢慢喪失放射能力,只是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一致,時間短的只要十幾天、幾百天就“掛”了,時間長的其污染可持續上萬年。
哈益明告訴記者,如果要談“福島附近海域”的水產品受到了多大污染,首先要明確“附近海域”是多遠,離核電廠越近的地方,其核元素的濃度會更高,此外就是看水產品的種類,比如說深海魚類就更可能被持續污染。
3. 5年來,福島附近海域污染已大幅降低
事實上,自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包括中國、韓國、俄羅斯在內的周邊國家都在密切監測鄰近海域中的放射性污染情況,看看這些污染有多少會漂移到自己的水域中來。比如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三所)和各海洋分局就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國近海開展了大量海洋放射性監測工作。
作為水產品的出口大國,也是消費大國,當然日本也在監測福島附近海域水產品被污染的情況。自3 月2 3 日開始,日本農林水廠廳定期發布福島附近海域水產品放射性含量的監測結果,監測的樣本包含魚類、貝類及海藻等1 6 9 種海洋物種。
相關監測報告可以在日本農林水產廳的網站上看到,具體網址為:www.jfa.maff.go.jp/e/index.html 。其報告甚至還有中文簡體和繁體版。
早在2 0 1 2 年4 月1 日, 日本發布了水產品中放射性核素銫134和銫137的含量基準值為,所謂含量基準值,就是一風險的參考值,在此之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美國國際防輻射保護委員會都有制定類似的參考值,不過各國際機構制定標準項目、參考值有所差異。日本方面則會拿監測到的數值和基準值對比,高于基準值就認為是有安全風險,數值越高風險越大,低于這個值則認為是沒有安全風險。
海洋三所放射性技術與環境安全評估實驗室主任于濤告訴記者,核故事中污染元素較多,而放射性核素銫134和銫137是其中毒性大、穿透力強又穩定的核素,具有表征性,所以能作為監測項目。
水產廳發布的報告分為福島縣內和縣外海產品兩部分。福島縣內的海產品調查結果是,2011年4-6月超過基準值的比例為57.7%,事故1年后,比例減少了一半,此后,超過基準值的比例持續下降,2013年10-12月降至1.7%。
(資料來自日本水產廳)
在福島縣以外的其他地方,超過基準值的比例在同樣是逐漸下降的,到 2013年10-12月已經降至0.1%。
(資料來自日本水產廳)
于濤表示,從他們團隊以前監測的樣品來看,其中水產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都非常低(注:中國團隊監測的海域一般在福島30KM以外),目前,他們希望能對已經輸入中國的相關海產品進行采樣檢測,以跟蹤目前市場流通的水產品是否安全。
4.“核輻射海鮮”說法不準確
根據監測結果,日本農林水產廳會調整捕撈政策,其思路就是,監測到沒有核素或核素含量大大低于基準值的,就允許“試驗性捕撈”;超過基準值的,則限制上市;縣內沿岸漁業限制及底拖網捕撈。截止到2 0 1 5 年4 月3 0 日,分別有3 9 種魚類、8 種甲殼類、7 種魷魚與章魚、8 種貝類以及2 種其他海產品被納入福島縣的試驗性捕撈, 捕撈區域為福島核電站20km半徑以外的海域。
自2012年4月1日以后,日本在所有都道府縣都已確認全部品類的貝類、魷魚章魚、蝦蟹類都在基準值以下,代表性的表層魚、洄游魚也在基準線以下,只有少數生活在海底的魚類禁止上市。
(資料來自日本水產廳)
除了官方監測,日本的一些研究機構、民間團體也在進行監測。這也監測也都證明,在2014 年1 0 月之后,福島縣之外海域的水產品放射性核素含量均已低于基準值。
總之,福島縣之外海域的“海鮮”,已經可以認為“基本安全”了,而福島縣內的“海鮮”可能雖然還有一些“超標”的,但由于官方針對性的捕撈政策,可以說風險也已經很低。
從媒體報道來看,這次青島海關查獲的主要是貝類、蟹類和常見魚類,核污染的風險非常低,“核輻射海鮮”的說法并不準確。當然,走私可能會帶來其它食品安全風險,比如食品變質等,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5.中韓尚未解禁日本海鮮
到目前,中國確實仍然沒有解除進口禁令,但是世界上已經有一些國家完全解除日本食品進口限制,只是要求政府提供食品放射性物質檢驗證書或產地證明,如加拿大、新西蘭、墨西哥、智利等國,加拿大在2011年6月13日起就全面解除了對日本食品采取的進口限制。
臺灣也曾經想放開對日本進口食品的限制,不過后來因為標簽造假問題又管制了。馬英九就曾表示,“日本食品輻射檢測并沒有超標,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食品安全的問題,而是標簽可能不一定正確,這是法律問題,不是科學問題。臺灣方面已經調查了一段時間,也查到一些結果,希望跟日方的調查結果整合起來,了解偽造標簽的真相,知道后再防止,到時再解禁,消費者才能放心。”
近年來,日本一直試圖通過談判,或者向WTO陳述的方式來要求各國解除對日本水產品的禁令,但一直未得到中國、韓國等國的回應。(作者:洪廣玉)
資料來源:
1、日本農林水產省官網
2、徐虹霓,于濤。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海洋生物放射性監測與生態風險評價進展[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 2 0 1 5.8
3、高琦,趙璇,王曉文,胡風慶,薛友林。日本農產品核污染現狀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J]農產品加工。2015,2:64-67
標簽: 日本輻射海鮮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