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助餐用上人臉識別系統、上門護理使用手機一鍵操作、志愿服務借助智慧平臺……一系列養老智能“小程序”的應用,正在改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鏡頭一:人臉識別,老人吃飯靠“面子”
昨天上午11點,在新街口街道悅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0歲的李玉芬老人走到該中心一電子顯示屏前面,看著自己的面孔出現在屏幕中間,隨著一聲“謝謝”的語音提示,屏幕后的工作人員笑著向她點頭。
“身份驗證、賬戶結算、后臺數據上傳已經全部完成,阿姨可以放心用餐了。”工作人員說。
對于這樣的用餐感受,李玉芬很滿意。她對記者說:“以前就看年輕人抱著手機網購買東西,我們不會弄手機,去超市結賬也只能排隊付現金。如今我們老年人也享受高科技了,直接刷臉吃飯,不帶手機不掏卡。”
“在助餐中,經常出現老人用餐時忘帶助老卡,以前只能由工作人員用筆記本另行記錄,管理不便且不利于驗證統計。”南京悅心養老負責人高慶玲表示,如今有了這套養老助餐人臉識別系統,實現了老人吃飯不帶卡的便捷效果。
據了解,這套養老助餐人臉識別系統由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開發,除身份識別外還可實現線上扣款、充值、查詢等更多功能。目前,在玄武、江寧等區較大的助餐點內率先試點,等條件成熟后,將向全市所有助餐點推廣。
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該公司在“互聯網+養老”方面嘗試突破,除助餐點外,志愿者送餐、老人助浴看護等服務,都將逐步實現“一臉同行”,充分運用AI技術,實現老人服務的便利化、政府監管的高效化。
鏡頭二:一鍵點擊,護理服務送上門
10月15日9:30,家住秦淮區夫子廟街道老門東附近的裴爺爺在手機里打開了“秦淮網約護理”軟件,一鍵點擊,預約了上門護理服務。10點,夫子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接到訂單,來到了老人家里。
裴爺爺說,去醫院很麻煩,沒有家人陪伴自己根本出不了門。上門服務價格還能接受,像監測血糖、量血壓,還有健康宣講,包括上門費在內,一共是145元。
據了解,“互聯網+護理服務”是在政府衛生健康部門主管下,由醫療機構組織執業護士,為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上門護理服務。這個軟件由江蘇三槐養老產業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已在我省的南京等4個城市試點。
記者了解到,這個軟件首批推出了10個上門服務項目,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留置/更換導尿管、物理降溫、標本采集、霧化吸入、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氧氣吸入、灌腸、鼻飼、血糖監測等。目前,秦淮區參加試點的首批醫療機構已有19家。護士從進門服務那一刻起,就通過佩戴的移動視頻終端全程定位、全程留痕,后臺同步監控,收費也是經過物價部門核準的。
鏡頭三:志愿服務“指尖”下單
昨天,家住鼓樓區,89歲晏奶奶在“我的南京”APP“時間銀行”板塊,下了要求14點45分上門的“精神慰藉”訂單。目前該項服務在社區老人訂單需求中排名第一,包括交談聊天、讀書看報、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等。
60歲的志愿者葛禮萍接到訂單,與晏奶奶電話確認后,立即前往晏奶奶家里。當天,葛禮萍一番噓寒問暖后即進入正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志愿服務。
目前,借助智慧平臺,“時間銀行”的所有操作均可通過手機端“我的南京”中“時間銀行”板塊實現。
據悉,常住我市的老年人可直接申請注冊成為“時間銀行”服務對象。南京養老服務“時間銀行”負責人史秀蓮表示,系統經過多個版本的迭代,新增了較多適老化的元素,如雙指滑動放大功能,語音輸入功能,方便老年人更加便捷地了解、使用。另外,如果部分老人因無法自理、沒有或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等原因,無法自主進行申請注冊、需求發布,還可與鄰居、親屬、服務點工作人員等簽訂代發協議,可委托他人代為發布、評價、確認服務。
南報融媒體記者馬道軍
標簽: 小程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