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尼泊爾8日聯合公布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最新身高:8848.86米。與前兩次一樣,這一次測量活動中,中國測量登山隊員登頂珠峰,將測量覘標立在珠峰峰頂。
近年來,隨著珠峰攀登日趨商業化,王石、黃怒波、王秋楊、郁亮、張朝陽等一大波企業家的身影出現在珠峰登頂(或嘗試登頂)的路上,這個地球最高峰也逐漸褪去了過去“高不可攀”的印象。由于人數過多,媒體曝出,去年5月份通往珠峰峰頂的路段還出現了登山者排隊、“堵車”現象。
爬上去給珠峰“量個身高”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實并非如此,8848.86米的數字背后有很多艱辛。
背著20公斤設備登珠峰
5月27日,凌晨2時許,在海拔8300米突擊營地待命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準備開始攻頂。這已經是隊員們第三次向頂峰發起沖鋒。
“凌晨1點起來穿衣服,因為穿個衣服就需要40分鐘,動作必須非常緩慢”,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線總指揮、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簡稱“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與商業登山隊“一個水杯都不需要帶”“垃圾不用帶下山”不同,測量登山隊的隊員們人均攜帶的設備接近20公斤,其中還不乏需要小心保護的精密儀器。
“比如開展重力測量的重要設備——重力儀,儀器本身就有十幾斤重,而且十分‘嬌貴’,一旦傾斜幅度超過30度,精度就會受影響”,李國鵬說。
當時,重力儀由一位年輕的測量登山隊員次仁羅布負責背上山,“別人休息的時候,他是蹲著的,把儀器背在背上。在7790米的營地修整時,突遇大風,他只能把儀器掛在帳篷中間,一直用手扶著”,李國鵬說。
路不好走一直是登珠峰的主要挑戰所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王偉告訴記者,從6500米的前進營地到7028米的北坳營地,坡度基本在60度以上,隊員們要抓著繩子向上攀登,每走一步都得喘上四五口氣,才能走出下一步。更不必提攻頂的最后1500米,李國鵬表示,測量登山隊員需要走8—9個小時,每一步都是與環境和自身的較量。
登頂不是結束
5月27日11時,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對于普通登山愛好者來說,再拍幾張照片,錄幾個視頻,挑戰就結束了,但對于測量登山隊員來說,工作才剛剛開始。
在山頂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一系列被李國鵬形容為“令人頭皮發緊”的問題接踵而來:測量覘標立不穩,立不直,幾套儀器遲遲無法正常工作,登頂隊員必須在缺氧、極寒等極限環境下艱難分析和排除故障。原定在峰頂1小時左右的停留時間也延長到了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
反常天氣的挑戰
今年珠峰的特殊天氣也為測量平添了許多難度。因為反常天氣,此番高程測量登山隊被迫兩次下撤。“這在有多年登山經歷、熟知珠峰的登山隊員來看都很反常”,李國鵬說,第二次向7790米的高度進發時,登山隊員遇上暴風雪,路上雪深達到了1米多。
按照原計劃,2020珠峰高程測量將首次實現測繪隊員與登山隊員一同登頂的目標,王偉正是接受登頂測量任務的測繪隊員之一。兩次下撤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他表示,“登山靴把我的腳后跟磨破了”,只得遺憾止步于7790米的高度。
大雪也為數據收集帶來麻煩。就在第三次攻頂前期,珠峰高程測量的大本營迎來連續30多個小時的反常大暴雪。因為一直沒有放晴,大本營、中絨布冰川、西絨布冰川等6個交會點的測量隊員無法看到峰頂的覘標。李國鵬說,幸運的是5月28日傍晚7點半,天突然放晴,趁著覘標沒倒,測量隊員抓緊了這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搶回了70%左右的數據。
這些只是珠峰外業測量工作的一些小花絮。李國鵬說,外業采集到的各類相關數據還需要經過嚴謹的數據解算,才能獲得國際公認精確可靠的珠峰高度,46名內業工作人員承擔了這一工作。(記者 龐無忌)
標簽: 珠峰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