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根的功效與副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它是一種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屬類生物,分布于河南、河北。地黃根的功效與副作用是什么?下面由小編向大家介紹。
地黃根有哪些功效
1、治傷寒及溫病應發(fā)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根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2、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黃根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地黃根的功效與副作用
3、生地黃還含有止血的作用,經(jīng)過實驗研究證明,生地黃能夠縮短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從而達到止血的功效。
4、生地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抗凝血酶的作用,以此來產(chǎn)生抗血管內凝血的功效;能夠治療肝炎,生地黃配上甘草一起服用,臨床實踐證明,有治療肝炎的功效。
地黃根的副作用有哪些
1、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地黃根。同時,地黃根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地黃根的功效與副作用
2、生地性寒,所以脾胃有濕邪及陽虛者應忌服生地?!独坠谥苏摗?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并白髭發(fā)、損榮衛(wèi)也。生地黃性寒而滯,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虛寒(虛弱)、大便溏薄、胸悶食少、氣滯痰多者不宜應用。
地黃根有什么歷史來源
將地黃根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根產(chǎn)區(qū)群眾就將地黃根“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們仍把地黃根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地黃根是“四大懷藥”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藥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藥已久負盛名,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藥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藥”?!都t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藥方加地黃根的情節(jié)。
生地和熟地的區(qū)別是什么
1、外形區(qū)別:
生地黃:多呈不規(guī)則的團快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段稍細,長6~12cm,直徑3~6cm,有的較細,長條狀,稍扁而彎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guī)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黃:為不規(guī)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
2、藥效區(qū)別:
生地黃:性寒,功能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療熱入營血、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由生地為主所制的六味地黃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補腎良方,臨床還常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地黃根的功效與副作用
熟地黃:性溫,其功用也發(fā)生變化,為補血要藥。配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于治療血虛癥。熟地配白芍能養(yǎng)肝,配柏子仁養(yǎng)心,配龍眼肉能養(yǎng)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者少食,腹?jié)M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黃根形態(tài)和分布
分布形態(tài):病菌以菌絲體或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存活。種栽和土壤菌是病害的侵染來源和主要傳播途徑。土壤濕度大、地下害蟲及土壤線蟲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發(fā)病。在地黃產(chǎn)區(qū)發(fā)生普遍,常造成田間大片死苗,對生產(chǎn)威脅很大。
所處環(huán)境:選無病和無損傷的根莖做種栽,并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3-5分鐘,置于通風處使切口合,或用草木灰涂切口后栽種。實行輪作或選用多菌靈或退菌特等藥劑處理土壤,每公頃30-40公斤或兩種藥劑等量混用。加強栽培管理,保持土壤濕度適宜;低洼田應有排水溝,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標簽: 地黃根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