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普小知識:古時十二個時辰表示的時間

發布時間:2021-05-07 14:02:17 來源:匠子生活 責任編輯:caobo

古時十二個時辰表示的時間是什么?可能對于不少人來說,并不是很清楚,在此,小編就為大家好好解釋一下。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1點,亥時21-23點。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每一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

簡介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時辰屬性

23-1 子時 屬于 水 1-3 丑時 屬于 土 3-5 寅時 屬于 木 5-7 卯時 屬于 木 7-9 辰時 屬于 土 9-11 巳時 屬于 火 11-13午時 屬于 火 13-15 未時 屬于 土 15-17申時 屬于 金 17-19 酉時 屬于 金 19-21 戌時 屬于 土 21-23 亥時 屬于 水

標簽: 古時十二個時辰表示的時間

上一篇:漲知識了!西涼國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下一篇:生活知識小百科:PP5可以微波爐加熱嗎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