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被燒毀的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原文
最新研究警告稱,亞馬遜雨林正接近危險的臨界點,它正逐漸失去受干旱或其他極端天氣事件等干擾之后恢復的能力。
科學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森林損失的增加,大片亞馬遜地區可能會陷入一個不可阻擋的漩渦,使它們從茂盛的雨林轉變為長滿草的稀樹草原。
其帶來的全球影響將是深遠的。熱帶雨林的消失將導致整個地區的大規模干旱。大氣環流可能會隨之改變,從而改變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
隨著森林的消失,亞馬遜有可能向大氣中排放約900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人為產生的幾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亞馬遜雨林到了臨界點,我們將失去亞馬遜雨林,而且這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Timothy Lenton說,該研究于3月7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警告說亞馬遜將迎來一個轉折點。計算機模型和模擬不斷表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廣泛,雨林最終可能無法逆轉地轉變為新型生態系統。
現在,這項新研究為這種情況增加了額外的緊迫性。該研究通過真實的觀察表明,亞馬遜已經失去了它的恢復力。事實上,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了。
該研究利用了三十年的衛星數據,監測樹木和其他植被在破壞性天氣事件、干旱或其他干擾后的恢復方式。調查結果是嚴峻的:亞馬遜已經失去了至少20年的恢復力。與幾十年前相比,觀察到的大部分地區如今恢復得更慢。
研究顯示,亞馬遜較干旱的地區以及靠近人類活動的地區的情況似乎更糟。降雨量減少、干旱加劇和森林砍伐正在削弱雨林的恢復能力。
亞馬遜雨林能堅持多久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這項新研究表明,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正在慢慢靠近,但它還沒有到來。目前尚不清楚到達這個臨界點還需要多長時間。
然而,一旦真正跨過這個臨界點,亞馬遜的轉變可能會迅速發生。
亞馬遜雨林。圖片來源:pixabay
隨著森林開始退化,亞馬遜地區可能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隨著樹木的減少,亞馬遜地區將變得更加干燥。更多的干旱將導致更多的樹木死亡。野火還可能變得更為嚴重,其破壞力可一次摧毀大片森林。
“一旦這個轉折點開始,我的感覺是它可能在幾十年內發生。”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Chris Boulton說。
尚有希望
亞馬遜雨林只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眾多可能的轉折點之一。
例如,科學家警告說,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可能有各自的危險閾值,未來足夠限度的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快速且不可阻擋的冰層流失,并伴隨發生災難性冰蓋崩塌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其對全球海平面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研究還表明,隨著全球變暖,世界上最大洋流之一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的速度正在放緩。AMOC有助于在赤道和北極之間輸送熱量,并在調節整個北半球的氣候和天氣模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些專家警告說,洋流也可能有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它可能會完全崩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關于地球的臨界點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關于實際跨越這些臨界點需要多大程度的全球變暖的爭論也很多(據網絡新聞媒體Climatewire在2021年8月12日的報道)。雖然這些情況都不能完全排除,但其中一些情況比其他情況更令人擔憂。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未來幾十年里,冰蓋可能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未來100年內,災難性的冰蓋崩塌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同樣,AMOC預計將繼續放緩其速度,但不太可能在本世紀面臨崩潰的風險。
另一方面,亞馬遜雨林近期的走向則具有更多不確定性。
森林砍伐。圖片來源:pixabay
IPCC報告指出,持續變暖和森林砍伐的共同作用可能會使亞馬遜雨林在本世紀末之前達到臨界點。但報告也指出,關于這一臨界點仍有很多爭論。這類建模研究往往在臨界點所處位置存在分歧。
這項新的研究沒有對臨界點所處位置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
“我們無法將這個研究發現轉變為對臨界點何時會發生的明確預測。”Lenton說。
這項研究只是指出警告信號已經存在。亞馬遜雨林的恢復速度沒有過去那么快,這意味著它更容易受到各種干擾的影響,而這些干擾最終可能會導致它開始迅速消亡。
根據作者的說法,這里面也存在一些好消息。轉折點尚未到來,這意味著人類仍有時間拯救亞馬遜。這項研究還提供了一些如何拯救雨林的重要提示。
遏制全球氣候變化是關鍵。減緩氣候變暖有助于緩解干旱、野火和其他破壞雨林的災害。
停止森林砍伐至關重要。這項研究表明,人類的土地利用正在對亞馬遜造成明顯的損失。
“我們觀察到的修復力損失意味著我們可能越來越接近那個臨界點的位置,同時,這也表明我們還沒有跨過這一臨界點,因此仍有希望。”該新研究的另一位聯合作者、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建模科學家Niklas Boers說。
撰文:Chelsea Harvey,美國E&E News(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雜志社記者。
翻譯:彭容
審校:曾小歡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