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郁悶了可以開導,但抑郁癥得治!

發布時間:2022-04-08 18:54:5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全球約有3.5億抑郁癥患者,

抑郁癥也正在成為

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由于我們普通人在日常中

也會產生低落不開心的情緒,

因此很多早期的抑郁癥非常容易被忽視。

簡單來說,

抑郁癥的的主要臨床特征

是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

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思維遲緩,

甚至出現了失眠、食欲減退等軀體癥狀。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從事日常活動,

甚至比普通人更擅長社交。

比如有些演員,

明明在綜藝節目中非常開心,

但是確實患有抑郁癥。

這一類抑郁癥也叫“微笑抑郁癥”,

多發生在那些身份高、學識高、

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中,

雖然他們大部分時候跟常人無異,

但是一次發病就有可能徹底崩潰,

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乍一聽您可能很難理解,

為什么人會因為小事想不開甚至輕生。

咱們必須得明確,

抑郁癥雖然是心理疾病,

但絕不僅僅是主觀感受,

而是有具體的生理指標的改變。

當人感受到壓力之后,

腦垂體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它就順著血液流到腎上腺,

腎上腺就分泌出皮質醇了。

皮質醇也叫應激激素,

它是我們演化出的

為了應對臨時的壓力分泌出來的東西。

而當皮質醇分泌過量,

就會產生腦部的生理變化,

皮質醇持續高濃度會造成神經元的損傷,

尤其是海馬部分體積的萎縮。

海馬是負責記憶的區域,

所以長期患有抑郁癥,

記憶力都會明顯下降。

從事某些高強度的工作,

像電話客服、咨詢行業、金融業等

要承受更多的外界壓力。

即使還沒有得抑郁癥的人

身體也在因皮質醇分泌過量而受到損傷,

只不過損傷還沒有到達抑郁癥那個程度。

這是客觀因素。

還有一部分是自身因素,

有些人就是一丁點兒困難

就感到焦慮和愁苦,

既不和人溝通,也不想辦法解決。

即使外界環境沒有那么大的壓力,

他也是難以忍受的。

這往往與成長學習環境密切相關。

按照這個致病思路,

也就有了相應的藥物治療方式。

即我們常說的抗抑郁藥,

這種藥物不是簡單的降低應激激素,

而是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化學環境,

讓人主觀上感受好一點。

主觀感受好了,

身體自然就會相應地

減少應激激素的分泌了。

相當于通過阻斷,達到治本。

但是,很多患者一停藥就又不行了,

因為還需要結合患者所處的環境,

如果繼續在高壓環境中,

藥物當然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

另外可以通過心理治療,

比如認知行為療法。

它對于那些先天就更容易焦慮,

情緒的閾值較低的患者來說

是非常必要的,

認知行為療法就是告訴你,

你的哪些負面想法是錯的。

就像是讓你的認知接受一次新兵軍訓,

重新建立一套認知體系。

抑郁癥其實跟很多生理疾病一樣,

也具有遺傳的特性。

就好比你的父母有人患高血壓,

你就需要格外注意這方面的影響因素,

抑郁癥也一樣。

目前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自測表有

抑郁癥自評量表(SDS)

和貝克抑郁自評量表(BDI-II)。

如果你的測試結果顯示

“可能是某種程度的抑郁”,

建議你到正規醫院的心理科

讓醫生結合情況進行判斷,

更為準確。

當然即使你的自測顯示非常良好,

但是你仍然覺得自己需要看醫生的時候,

也不要猶豫。

要榕哥說,

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疾病,

大道理是一樣的,

沒病預防,有病治病,

別沒怎么著先自己嚇唬自己。

標簽: 應激激素 認知行為療法 影響因素 對于那些 心理治療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