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就近避險,科學應對破壞性地震

發布時間:2022-04-08 13:49:1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4月6日7時50分,四川宜賓市興文縣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實際上,地震時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通常震級大于5級的就是破壞性地震。

如果從“孕”的角度來理解,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地震的發生就跟孕育寶寶一樣,科學家把這個過程叫孕震。

視覺中國供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為了更好地防范地震災害,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辦法。2010年我國啟動“喜馬拉雅計劃”,意在為地球做一次詳盡的體檢,找出哪些斷層具有發生破壞地震的潛能,然后針對這些斷層所在的區域布設密集的觀測系統。

這個觀測系統可以發現地震“臨盆分娩”的信號,同時可以與時間賽跑發出破壞警報,甚至還可以根據觀測分析地震發生后往哪個方向逃跑,下一個可能的破壞性地震會在哪里發生。

2016年6月1日我國啟動了新一代地震區劃圖,從這以后建設的房屋將更加結實。比如北京市按照這個地震區劃圖的設防標準去做設計,要求建筑VIIII度不倒,也就是說,即使發生7級地震,房子也不會倒塌。

那么,破壞性地震如果真的來了,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地震一般會通過兩條途徑搞破壞。一條途徑是直接破壞,比如像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樣,直接把地殼表層剌開一條幾百公里長的大口子,位于這條口子上的建筑就會倒塌;另一條途徑是間接破壞,是由地震波傳播過程產生的震動引起的。

地震來了,我們可以估計出地震距離有多遠,根據這個距離來決策應對的辦法。

一個地震知識的小白,怎么判斷呢?1966年邢臺地震現場的科學家曾總結出一條經驗,后來經過推算是有科學根據的。我們知道,地震產生P波和S波,P波跑得快來報信,S波走得慢但是很野蠻,專搞破壞。于是,當你感受到第一次震動(通常是垂直上下顛)以后,立即開始計時,或者以1次/秒的速度數數,直到第二次震動(通常是橫向來回晃)出現,然后計算2次震動之間的時間秒數,以這個秒數乘以8,就是我們離震中的公里數,這個距離決定了我們面對地震來臨需要采取什么應急措施。

如果你趕巧住在了孕震斷層上,一旦地震發生,就可能遭遇直接破壞的局面,跑基本是沒用的。未雨綢繆,你應該先了解房子所在的斷層的孕震周期是多少,是不是到了即將發震的時期,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策略。比如,看看是否需要搬家或者加固房屋,經常和家人一起熟悉社區的緊急避難所和最快的逃生路線。

如果沒在孕震的斷層居住,在遭受破壞性地震時也難免受地震波影響。地震發生后,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之前如果來不及跑就要就近躲避科學自救。

如何就近躲避呢?這就與你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

如果你正在學校的教室里上課,碰到這種情況要立即保護好頭部,按照老師的口令就近躲避,等地震面波過后再有序撤離到學校指定的場地。

如果你在家里,碰到這種情況,那就立即關閉燃氣、電閘,躲在有承重墻的小空間,比如衛生間等地方,強烈的震動過去后盡快離開房屋到社區指定的避難所。

如果房子不夠結實沒抗住搖晃,那就要先自救并與家人、鄰居實施互救,同時,把自己所在的房屋破壞情況報告給有關災情匯集部門,請求援助。

如果你在戶外,在震動強烈的時候,也要立即遠離危險源,比如高壓輸電線、高聳的建筑、高架橋等容易產生破壞的建筑設施。

如果你在山上,要立即避開容易產生巖石崩塌和泥石流的地方。

(作者系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地震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標簽: 破壞性地震 觀測系統 中國地震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