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四五月份,不少地方都會爆出來“福壽螺卵泛濫”的新聞。不管是城市的水道,鄉間的農田,都可以發現一串串類似“粉色桑葚”的不明物體,這些讓人瞬間密恐的物體,正是由福壽螺的卵聚集而成。福壽螺的卵很好分辨,卵塊呈大小不一的橢圓形,卵粒排列整齊。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卵塊可達千粒以上。
作為一種外來物種,原產于美洲的福壽螺最開始是被當成可食用的經濟型螺類,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的。但是由于其極強的繁殖能力以及對本土環境的良好適應,短短時間內,它們就發展為極為龐大的群體。溫暖、濕潤的環境是福壽螺生活的天堂,每年3~11月則是福壽螺的繁殖季節。據悉,一只雌螺一年兩代可繁殖幼螺32.5萬余只。有專家曾在采訪中說:“近年福壽螺高發的稻田,幼體福壽螺每畝密度最高能超過10萬只。”也有農民確認了福壽螺近乎恐怖的生殖能力:200多畝田,有170多畝發生福壽螺災害,有的稻田每平方米能找到20個成螺。福壽螺不僅“能生”,而且
求生能力極強
,即使在無水和無食物的惡劣條件下,成螺也能以休眠方式生存下來。
繁殖力強、傳播速度快、生長優勢明顯
的福壽螺,已于2003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
首批入侵中國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
。這是因為它們的存在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首當其沖的就是
對農業的危害
。在水稻生育期,福壽螺會啃食水稻秧苗、幼苗等,造成苗小株少、有效穗減少,從而影響糧食產量。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近年情況看,湖南部分地區因福壽螺影響造成秧苗不足,缺秧率達20%以上,影響了水稻產量,平均每畝減產5%至10%,受害特別嚴重的稻田減產達30%至50%。同時,福壽螺還會
破壞蔬菜和水生植物生長
。福壽螺食性雜,喜好啃食植物葉片等,部分地區水生農作物如蓮藕等受福壽螺啃食影響,莖葉枯黃萎蔫,受害特別嚴重的減產率達50%以上。作為入侵物種,福壽螺還會
嚴重破壞生態系統、惡化生態環境
。一方面,福壽螺驚人的繁殖能力和極強的生存能力令其泛濫成災,它們大大削弱了周圍其他生物的存在,與周圍生物爭奪陽光、水分、生長空間等,破壞本地物種生長環境,威脅生物多樣性。有大量福壽螺還會
破壞水質
,福壽螺的繁殖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惡化,再加上福壽螺以水生植物為食,原有的凈化植物消失,水質問題愈發明顯。
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還是福壽螺的食用危害。媒體曾不止一次地報道各地食用福壽螺后產生的安全問題。雖然最初福壽螺引入我國時候,被寄予成為美食的愿望。但是,由于福壽螺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如卷棘口吸蟲、管圓線蟲等病的中間宿主,
若烹飪方法不當,生食或未熟透食用,可能造成寄生蟲感染
,威脅人體健康。專家介紹,每只福壽螺內可含廣州管圓線幼蟲3000~6000條。如果生吃螺肉,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極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感染此病后,幼蟲會侵入人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做血液檢查可發現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水平急劇升高。患者進食螺肉后2~5天內發病,臨床表現為頭痛,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抽搐等癥狀,重者可導致癱瘓,甚至死亡。
但是由于福壽螺的價格較田螺更低,有許多地方都會用福壽螺代替田螺售賣。田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食用螺類,一般個頭較小,多為1—1.5厘米。要想在購買時,辨別福壽螺與田螺,其實不太難。
福壽螺的個頭很大,且變種多。和屁股尖、螺口小、外殼呈青褐色的田螺
比,福壽螺的外形更粗獷,屁股塌、螺口大,福壽螺的外殼呈黃色。若是通過外表無法判斷的話,那么可以看肉色,
田螺肉色多為青褐,福壽螺的肉色較淺且多為黃白色
。
作為外來物種,在南方許多省市,福壽螺都有分布。除了在食用時擦亮眼睛外,也不可忽視其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針對福壽螺大量繁殖的情況,各地根據其生物習性和生長規律,采取了人工撿螺、卵塊鏟除、設置攔截網、高壓水槍沖等方法。若是下次外出遇到福壽螺,在遠離的同時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
作者:程方潔
文字審核:柏雙玲
科學性審核:武新勝,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來源:新華網、澎湃網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