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網的線上購票統計,2022年女性購票占比56%,比2021年還提升了3%。男性和女性選擇的電影有很大的區別,男性偏愛動作科幻,女性則更愛情感類電影。
女性觀眾占比最高的五部電影分別是《一周的朋友》、《斷橋》、《十年一品溫如言》、《精靈旅社4》和《奇跡笨小孩》,而男性觀眾則更偏愛《航海王》、《月球隕落》、《神秘海域》《阿凡達:水之道》和《新蝙蝠俠》。實際上從宣發就可以明顯看出“女性電影”和“男性電影”,女性受眾打“情感牌”,男性受眾打“熱血牌”。
(相關資料圖)
這些數據肯定了對男性、女性觀眾觀影偏好的刻板印象:Tears (眼淚)vs Fears(恐懼)。簡單來說,女性更喜歡情感類的題材(比如小妞電影或者催淚電影),而男性觀眾則更喜歡感官刺激(比如動作片和恐怖片)。
類型電影是在電影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最初是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全盛時期,電影工業流水化生產出來的“套路電影”,具有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和符號化的造型。隨著電影產業的進化,類型電影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歌舞片、西部片、犯罪片等,有了更多元的發展。
現在的類型電影雖然在嚴格遵守既有“套路”,但是主要內容和大致走向還是可以從類型上進行區分,這種“可預見性”也讓觀眾可以“更放心地”根據喜好進行選擇。也因此,類型電影還是在電影市場中占有絕對主流,尤其是大眾電影大多都可以算是類型電影。
有人研究過觀影偏好的性別區別,結果也肯定以上的刻板印象:女性觀眾更喜歡挑選浪漫主題的電影(無論是浪漫喜劇片還是浪漫文藝片),而男性更喜歡有暴力和色情情節的電影。除了最為常見的電影的“性別類型”,比如愛情片和文藝片是“女性”,而動作片、恐怖片和西部片是“男性”,也有一些不太明顯的“性別類型”。比如動畫片是女性的,色情、歷史和科幻片則是“男性的”。當然也有電影是“中性的”,比如犯罪片和神秘題材的電影就對男女觀眾“通吃”。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電影也會“照顧”不同的觀眾:比如在動作電影中也會加入愛情元素,或者是更為普世的主題,比如家庭和親情。
“類型片”能夠成功吸引目標群體,一種解釋是因為電影主題和主角性別的不同。關于電影主題,女性更喜歡以社會關系為中心的電影或類型,而男性更喜歡以暴力沖突為中心的影片或類型。關于主角性別,如果觀眾能夠認同一個主要的主角,他們會更喜歡這部電影,但觀眾更喜歡認同同性主角。內容分析表明,男性主角在男性偏愛的電影類型(如動作片)中占主導地位,而女性主角更可能出現在女性偏愛的電影類別(如日常肥皂劇、情節劇電影)中。
從進化的角度,女性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養育后代。根據親代投資理論,因為女性的生育資源有限(需要九月懷胎),女性比男性更重視配偶選擇、忠誠度。因此女性也會對于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更有興趣。而男性則更看重保護親族、競爭、權利和地位,爭取和維持資源,這些內容也會反映在電影選擇中。即使不考慮電影類型,男性觀眾也更喜歡看暴力的情節和鏡頭。有的研究者從不同的類型電影(比如間諜片、戰爭片、西部片和卡通片)中剪輯了暴力鏡頭,在觀看之后采訪了觀看者,結論是男性觀眾更喜歡暴力鏡頭。男性觀眾也比女性觀眾更喜歡有更多驚悚或者暴力鏡頭的電影。這可能和男性本身比女性更喜歡尋求刺激有關系。
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化,也是形成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男孩和女孩從小到大就接受到“男女不同”的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觀點被不斷強化。男孩子看超級英雄、女孩子喜歡公主,雖然近二三十年開始出現了“反類型”的卡通角色,超級英雄也可以是女性、公主也可以很英勇,但是文化中的性別堆積還是影響到方方面面。我們從小就知道“典型的”男孩和女孩該做什么,當孩子進入學校,我們的朋友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于流行文化的選擇和喜好。這也包括了女孩該看什么、男孩該看什么,并會用性別化的思維模式來理解和評價電影中的情節和人物。
在觀影時,觀眾會將自己帶入到角色的身份,與電影角色產生共鳴。雖然很多電影是從主角的視角出發,甚至是引導觀眾帶入主角的身份,但觀眾更容易把自己投射到電影中跟自己類似的角色中,比如同樣的性別、身份或者所處的環境。適度的相似性會提高人們的同理心,會讓我們更能夠理解劇中人物的所作所為、所知所感。
在“男性電影”中,女性角色經常會淪為花瓶。對于女性角色的表現,也經常出于男性的視角,所謂的“男性凝視”。在這種視角下的女性往往是被動的、物化的,成為男性欲望的對象。在觀看傳統的“男性電影”時,帶入了女性角色的女性觀眾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冒犯和侵犯。“男性凝視”還可能會產生不自信、身材焦慮等等有損于心理健康的情緒和認識。有研究發現,僅僅是被告知要經歷男性視角的審視,年輕女性就會產生自我物化和身材焦慮。當產生回避動機,會讓人們較少進行同理(他人視角思考和體驗),因此在看電影時,也就較難帶入角色了。
當然,性別也只是影響觀影的一個元素。比如很多人也會根據跟誰一起看來選電影。比如中年人選擇動畫片就是因為帶孩子看,而情侶可能會選擇浪漫愛情片。作為一種大眾娛樂,不少人也會把看電影作為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有研究發現,觀影之前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電影的選擇。比如通過情緒引入,研究者發現在悲傷情緒中的人更愿意觀看黑色喜劇或者社會題材的劇情片,而在快樂情緒中的人則更愿意選擇輕喜劇和動作冒險片。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