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App中的借貸功能還以低息為噱頭吸引用戶,但實際上卻埋著高息的深坑。某款App宣稱借款額度最高達到20萬元,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當記者按照App內的要求填寫完各種個人信息后,年化利率一下子漲到了23.4%。
在黑貓投訴等互聯網投訴平臺上,有多名用戶投訴稱,一些App里的借貸功能存在重復扣款、收取高額利息、開通后無法取消等問題。
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普通用戶在銀行申請信用卡,一般初始額度只有2萬元到5萬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貸功能,動輒宣稱可以提供30萬元到50萬元的額度。額度一旦過高,如果用戶還款逾期,帶來的金融風險很大。
互聯網經濟專家劉興亮認為,不少App用戶眾多,如果平臺采用誘導的方式推廣借貸功能,一些風險意識不足、消費自控力較差的群體就存在過度借貸的可能。
多位大學生在黑貓投訴上反映,看到某款社交App上頻頻出現的借貸廣告,經不住誘惑,就嘗試借款,數額在1萬元到3萬元不等;但借款后卻無力償還,影響了個人征信。
此外,借貸功能還極易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信辦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報中指出,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半數以上App都具備金融功能,這些App存在非法獲取、超范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問題。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中小借貸平臺上的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個別平臺為追求利益,會把個人信息“打包”賣給第三方;只要用戶在一家借貸平臺上申請過借款,其他借貸平臺的騷擾電話就會“蜂擁而至”。
對App借貸亟待加強監管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開始嘗試使用移動端上的金融平臺進行借貸。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顯示,對于消費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戶占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戶占比普遍在50%左右。
相關專家認為,與專業化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見的生活類App使用人數更多,覆蓋面更廣。由于使用頻率很高,過度宣傳借貸功能更容易讓網民掉入網貸陷阱,并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有關部門需要對這類App加強監管,堵住由此帶來的互聯網金融漏洞。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顧雷說,應持續加強對手機App開設借貸功能現象的監管。對于當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貸”的局面,要有更精準的規范和約束。比如在平臺的借貸資質、用戶申請門檻、推廣方式等方面,都應有更明確和嚴格的標準,以實現App借貸業務有序、有度發展。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些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并沒有明確指定使用范圍,部分信貸資金存在未按指定用途使用的問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平臺的指導,在對用戶的申請審核、貸款用途和流向的監管上更加嚴格。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很多普通用戶具備的金融知識有限,容易被平臺夸張的宣傳所誘惑。行業監管部門可定期在校園、社區等場所開展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意識。(記者 邵魯文)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