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發現,大熊貓幼崽在出生時出奇地小,可以說是發育不全。但目前還沒有人知道確切原因。
根據《解剖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包括所有熊、狗、貓、浣熊、鼬鼠和海豹等物種在內的哺乳動物所生育的幼崽都有著體型小、體弱、無毛和失明的特點。但熊科動物生下的幼崽似乎更小。
長期以來,一些研究人員曾懷疑這種奇怪的現象與熊科動物的冬眠習慣有關。在某種程度上,熊科動物會縮短懷孕時間以避免在冬眠時懷孕。久而久之,這種特性已經融入了每一種熊科動物,甚至不冬眠的熊貓也是如此。然而這一理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篇新論文的作者就發現:相比于其他熊科動物,熊貓幼崽出生時特別小,發育不全。而其他的熊科動物,包括會冬眠的熊在內,生來就擁有強健成熟的骨骼。
嬌嫩柔弱的粉紅色大熊貓幼崽似乎是個例外。“它們基本上沒有發育好,”研究主要作者李培淑(Peishu Li,音譯)在一份聲明中說。李培淑在研究期間是杜克大學的本科生,現在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
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往往小得出奇。出生時幼崽的體重只有100克,這意味著大熊貓母親的體重是大熊貓幼崽的900倍。只有袋鼠和針鼴等少數幾種動物幼崽和母親有類似的體重差異。不過這一現象可能在熊科動物中普遍存在:北極熊母親的體重是新生幼崽的400倍。哺乳動物的這一平均比例是1:26。
科學家很難對新生的大熊貓幼崽進行深入研究。圈養的熊貓數量并不多,它們普遍受到精心保護,大多數幼崽在出生后都能夠存活下來,這意味著幾乎沒有熊貓幼崽的遺體可以被仔細分析。但在20世紀80年代,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國家動物園的第一對大熊貓生下了五只幼崽,不幸的是它們都在出生后不久死亡。
圖示:研究人員使用CT掃描儀建立了這些大熊貓幼崽骨骼的3D模型。
李培淑和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凱瑟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得到了其中兩只保存完好的幼崽遺體。研究人員使用CT掃描儀建立了這些大熊貓幼崽骨骼的3D模型。作為比對,他們還掃描了新生的灰熊、樹懶熊、北極熊、狗、狐貍和其他動物幼崽。通過比較所有的骨骼,李培淑和史密斯發現大熊貓在出生時骨骼發育不全的骨骼,類似于他們之前研究過的一只早產小獵犬。
“這就像一個發育剛剛28周的人類胎兒,”史密斯在聲明中說。
其他的熊科動物盡管體型很小,但它們出生時的骨骼發育情況與其他哺乳動物相當,在動物冬眠與否上沒有顯著差異。
一般來說,熊科動物的懷孕非同尋常:受精卵會在子宮里漂浮幾個月,然后植入子宮壁開始發育。自那以后,大多數熊科動物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來發育,而大熊貓只需要一個月。
目前沒有人知道原因。但作者在研究中寫道,隨著大熊貓這一物種在滅絕邊緣的掙扎,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