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兒科研究所5號手術間,一臺名為結腸鏡下結腸內置管減壓引流的無創手術正在進行。術者是該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孔赤寰,患者是剛剛出生才5天、體重只有2公斤被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
孔赤寰通過一系列內鏡操作,直至看見患兒的腹脹慢慢緩解,減壓瓶內持續引流出氣和便后才放心離開。整個手術歷時不足1小時,患兒目前恢復良好。
據了解,先天性巨結腸是由腸神經元缺如引起,受累腸管發生痙攣狹窄,無法像正常腸道一樣蠕動,腸內容物沒有辦法正常排出,堆積在腸道內,導致病變近端的腸管嚴重擴張,逐漸形成巨結腸改變。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新生兒腸梗阻、頑固性便秘以及反復發作的小腸結腸炎。“由于腸梗阻,新生兒還會有嘔吐、腹脹等表現,嚴重的可導致腸穿孔并危及生命,根治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唯一方法。”孔赤寰說,一部分患兒在手術前需要進行鹽水灌腸或結腸造口,待可以耐受手術時,再施行根治手術,這個過程通常在3個月或者更長時間。
不過,鹽水灌腸和結腸造口都存在明顯不足。對于全結腸型、長段型巨結腸患兒,鹽水灌腸使用的肛管往往因為不夠長度、不夠柔軟,不能通過狹窄段到達近端擴張段腸腔內進行洗腸和排氣、排便。此外,鹽水灌腸不能持續進行,達不到持續減壓緩解腹脹的目的。
而腸造口是經過腹部手術,找到正常發育和正常直徑腸管的遠端,切斷腸管后把排便口固定在肚皮上,便于排氣排便。但同時也增加了手術次數和術后腸黏連梗阻的風險,而且由于造瘺口排出的大量含有消化液和部分已經消化的食物,還可能出現營養丟失和水電解質紊亂。家庭護理不當時,容易使造瘺口周邊皮膚感染。
基于多年的臨床實踐,孔赤寰發明了內鏡下結腸內置管持續減壓引流技術,相關論文發表于《中華消化內鏡雜志》,還獲得了實用新型國家發明專利。
“該技術率先應用于先天性巨結腸患兒,通過在患兒結腸腔內放置帶有顯影材料的軟管,另一端接負壓吸引裝置,在保證患兒消化道的完整的基礎上,實現持續減壓、糞便腸氣引流、緩解腹脹的目的。”孔赤寰該表示,該手術為無創治療,避免了結腸造口手術。一次置管可以保留1~3個月,甚至可以按照家長和醫生的需求保留更長時間。在置管期間,患兒可以正常經口進食,在保留引減壓流管期間,每個月可以增加體重0.5-1公斤。
據悉,該研究團隊正在嘗試將此技術應用于巨結腸類緣病、結腸造口手術后的腹脹以及不明原因的腹脹病例,以減輕患兒疾病及手術痛苦。(作者:張思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