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申清臣?科技日報記者?王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鄧濤教授和尚文副研究員課題組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Michael?D.Dickey教授課題組和A123系統研發中心的王浚博士歷經3年多的合作努力,在柔性封裝材料與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上。
該工作通過構建微米玻璃球陣列支撐的液態金屬柔性密封復合材料,解決了傳統封裝材料無法同步兼顧可拉伸和高氣密性的難題,并設計構筑了可無線通信的柔性封裝系統,實現了可拉伸鋰離子電池、柔性氣液相變傳熱器件、多功能柔性器件的穩定可靠封裝,展示了其在柔性能源、電子信息及生物醫學等領域中的廣闊應用前景。
研究成果刊發。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近年來,人類社會的智能化引領了柔性可穿戴器件的飛速發展。高性能密封材料可以防止外部破壞性氣體/液體的滲入以及內部活性物質的流失,對于保障柔性器件的長期穩定運行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已有的封裝材料無法同時兼顧密封性能與可拉伸性能。
針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設計制備了基于液態金屬的復合封裝材料,通過將常見液態金屬鎵銦共晶合金(EGaIn)與彈性體材料復合,并巧妙地利用微米玻璃球陣列作為支撐體防止該封裝材料在變形過程中塌陷而引起密封性能的衰減,開發了一種高氣密性、可拉伸、能集成無線通訊功能的封裝材料,測得其氧透過系數接近于金屬鋁,比傳統硅膠彈性體材料低8個數量級以上。
研究團隊應用該液態金屬密封復合材料對基于水系電解質的可拉伸鋰離子電池進行封裝和性能測試。測試發現,在自然未拉伸狀態下,封裝的鋰離子電池可逆容量為105.5mAh/g,經500次充放電循環后,仍可保持72.5%的初始容量,而傳統彈性體封裝的電池在循環約160次后則完全失效;在20%拉伸應變狀態下,液態金屬復合材料封裝的電池容量仍可維持在105.0mAh/g,且在拉伸、彎曲、扭曲等變形狀態下,其恒流充放電曲線和相應的容量都幾乎保持不變。因而,此類器件作為可拉伸電子器件中的儲能組件潛力巨大。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液態金屬封裝復合材料對乙醇等常用有機溶劑也具有優異的密封效果。團隊設計制備了以乙醇為工質的可拉伸氣液相變傳熱器件,研究結果表明,在拉伸和加熱狀態下,該封裝后的器件的有效導熱率可穩定維持在300W/(m·K)以上,有望為柔性電子器件熱管理提供全新可靠的解決方案。
針對液態金屬材料因自身具有電磁屏蔽效應而會限制封裝器件與外界的無線通信的功能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了分隔式結構設計,通過在液態金屬封裝系統中引入電磁波信號傳輸窗口,在保持原有優異可拉伸性能和高氣密性能的前提下,賦予了封裝系統可無線通訊的功能,由此更進一步拓展了液態金屬復合材料在多功能電子器件封裝領域的應用。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等資助。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