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非常敬業與勤奮,給后世留下非常豐富、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這些精神遺產可分為3個方面。一是他的著述與日記,現已收入到《全集》中,作為科學、文化寶藏,將永存于世,供后人繼承、研究與分享。
其次,是他所攝所藏的攝影作品。他喜愛攝影與收藏,存有大量珍貴照片。在《全集》各卷均有選載,也有部分現存于浙江大學檔案館和校史陳列館。樊洪業與李玉海編著的《竺可楨的抗戰年代——竺藏照片考述》中,只是展示了竺可楨拍攝的1937到1945年間的部分照片。1936年的大部分照片及其以前的照片,在戰亂中不幸丟失。現存的數以千計的照片,主要是1937年以后拍攝的。
【資料圖】
竺可楨所攝所藏照片具有以下特點:
1、收藏存量大。
2、時間跨度長。
3、內容廣泛。大部涉及竺可楨本人崗位責任內的日常科教管理,親身參與的國家政治生活和科學、教育、文化、社會活動,以及中外交流、野外考察、參觀旅游、親友往來等。有他親自拍攝的,有他人為之拍攝的,有因公務活動獲贈的,有特意收藏的,還有的是由親友和學生所贈。
4、因平生閱歷豐富,交際廣泛,與重要歷史人物、機構、事件關聯度高,他所攝所藏照片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與收藏價值。
5、大多數照片留有竺可楨的墨寶。或在照片上方、邊緣空白處,或在背面,多用蠅頭小楷對照片加以題注,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姓名等信息。個別照片還有對建筑古跡、相關事件與歷史演變狀況的記述。一些照片畫面優美,配以秀麗的墨跡,堪稱書畫珍品。
竺可楨所攝所藏照片,有些是孤本,具有特別珍貴的版本價值;一些反映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照片,具有社會文化史料價值。
竺可楨個人照及與他人的合影照,具有反映其生平重要活動的價值;他所攝所藏留有眾多名士身影的照片,多數未曾面世,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些學界、政界知名人士以當年的英姿與風采,云集在他的相冊中。
他所存幾十年前所攝的野外考察,以及名勝古跡、古建筑與園林風光等照片,多屬世所罕見,是研究它們歷史演變的寶貴史料。比如,1938年12月途經滇越路所攝系列照片,讓我們在瞬間穿越80余年的時空,目睹了滇越路當年的風貌。
竺可楨同時保有長期記日記與愛好攝影習慣,在日記中常有對拍照的記載。日記與照片相互輝映,相得益彰。走進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瞬間穿越時空,走進拍攝現場,一覽照片背后的故事。
竺可楨所攝所藏的攝影作品,大多尚未面世;也有部分照片為世人所藏,在拍賣市場也有個別照片現身。總之,竺可楨存世的大量照片,還是一片有待開發的沃土與寶藏,待有識之士耕耘與挖掘。
三是他的書法作品。竺可楨一生奮筆,留存了大量手跡。在各項任職期間,為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與各界人士有過大量書信往來;他做學問極為嚴謹,有些學術問題常常通過書信與友人探討或求教;他有個習慣,凡是收到來函,基本是每函必復;在長浙江大學之時還兼任氣象研究所所長,對氣象所的領導及一些重要所務的決策,大量是通過書信進行的。所以竺可楨的存世信函非常可觀。
竺可楨的墨跡,除了《全集》中有個別展示外,在拍賣市場也偶有所見。他的書法獨具一格,瀟灑雋永。書法家顧廷龍先生在為復旦大學所刊《名人手札選》所寫的出版志感中,就說過“科學家如竺可楨、熊慶來等的草書手札,也均為精湛之作”。《全集》封面所用的“竺可楨”三字,即出自他題寫“求是精神”時的署名。竺可楨的信函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浙江大學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中國科學院檔案處與檔案館等檔案部門,都有可觀收藏。他的題簽,也有存世者。但迄今為止,他的墨寶在正式出版物中刊載有限,世人也知之甚少。
無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書法角度欣賞,竺可楨與眾多名家的往來信函都具有史料價值與出版價值。
竺可楨是一位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科學大師與品德高尚的民族先賢,他留給后世彌足珍貴、無與倫比的精神遺產,是浩瀚無垠的汪洋大海,千姿百態,氣象萬千,令人神往與目不暇接。
歲月匆匆,竺可楨先生逝世已49年了,謹以此文表示緬懷與紀念。兼而對樊洪業先生為《全集》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表達敬意與深深懷念。
(作者曾任竺可楨秘書、原中國科學院技術條件局局長、《竺可楨全集》副主編)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