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一經上線,票房火爆。這部影片不僅情節可圈可點,在電影工業制作、科學前沿性及嚴謹性等方面也好評如潮。那么,我國科幻電影的春天是否真的來了?再造幾個“流浪地球”,我國科幻電影還需要作哪些努力?
(資料圖)
成就現象級科幻作品是多年的積淀
《流浪地球》系列作品的成功毋庸置疑。作為科幻產業從業者,我認為科幻電影的春天是否到來不好判斷,但起碼冬天已經過去。國產電影在多年的努力下逐漸追趕甚至替代好萊塢大片登上票房排行,在三年疫情的沖擊下仍舊能拿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實屬不易。
不過從科幻電影的角度來說,叫好又叫座的產品并不少。例如去年的《獨行月球》,從喜劇和科幻雙重角度將科幻電影帶到新的高度。電影《美人魚》《一出好戲》以及《交換人生》,盡管定位影片類型是喜劇、親情、愛情或懸疑,我們也很難說它不是一部科幻作品。追溯到更早年,《珊瑚島上的死光》《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電影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科幻電影的成功是有歷史傳承和積淀的,這是幾代人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成就了像《流浪地球2》這樣現象級科幻作品。實際上,正是因為有上述不同立意不同受眾范圍的作品出現,才能滿足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想象,并將中國科幻電影及其上下游產業鏈逐步推向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挖掘優秀原創作品,增強劇本化能力
那么,如果再造一部《流浪地球》這樣的優秀科幻電影,中國科幻應當向哪些方向努力呢?
我國科幻小說的絕對數量無法與傳統文學作品相比較,但可供改編為科幻視頻的優秀作品數量并不稀缺,缺少的是發現。過去幾十年里,許多優秀的科幻小說至今能有讀者隨口道來。所以,優秀科幻作品的挖掘尤為重要,甚至超過科幻作品的創作。近些年在《流浪地球》《三體》“出圈”之后,各行業一直在追求或親自下場打造頭部頂級科幻IP,其實有相當數量、發表在各種渠道的優秀作品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被影視行業看到,實屬可惜。
我們還應當加強科幻作品具象化、劇本化能力。影視圈子里總說好本子太少,很少說好文學作品太少,科幻電影更是如此。從影視制作流程來說,好作品從來不等于好劇本,改編影視作品不亞于小說創作,甚至更難。長期以來,我們講故事能力的提升始終趕不上影視工業技術提升速度,講好科幻故事更難,所以應當有更多的資金、時間被投入在科幻作品具像化的能力上。在這點上,《流浪地球2》在業內做出了表率。
吸引更多資本進場,增強優秀作品可持續性產出
《流浪地球2》展示了在中國影視行業低谷期優秀科幻作品的資金聚攏能力。說到科幻影視的產出,必定要涉及資金投入。科幻巨制僅靠情懷無法長久支撐,中影等國家隊兜底也并非一勞永逸,持續產出如此高質量的科幻影視作品,對于行業來說是個挑戰。
客觀來說,不是所有科幻電影都可以獲得觀眾喜歡,更不是所有制作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還兼顧呈現世界的多樣性和中國科幻電影的本土化。或許我們可以借助《流浪地球2》的成功,在后續科幻影片中,像錘煉影視工業流程一樣錘煉我們的完片制度,比如引入完片保險等模式,令資方放心投入;也可以在內容方面錘煉世界觀,設定做中國的漫威,讓更多導演和影視公司涉足拍科幻,讓更多資本愿意嘗試科幻電影。
持續產出優秀科幻影視作品,還需要有關部門對于科幻內容持更多的包容審慎態度,在更多硬科技及高精尖技術展示的支撐基礎上,對于文學影視作品的科學性指導進行前置參與,或許可以聯動電影產業上下游,大大提高科幻作品的成功概率。
三年疫情后,我們的經濟需要恢復與重建信心,科幻電影作品更是可以給予觀者信心與力量的精神食糧。《流浪地球2》已經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先河,更是為中國科幻電影出口全世界奠定了優秀的內容基礎,未來更多優秀科幻電影的出現,需要多個行業堅持高質量創新的持續努力,加之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信心來共同支撐。
(作者系科普作家、科幻產業專家、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