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今熱點:老年癡呆癥“盯”上年輕人了嗎?

發布時間:2023-02-17 15:44:2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上一秒還記得要做的事,下一秒轉過身就忘記了;在電梯口遇到相處多年的同事或鄰居,想打個招呼,卻怎么也記不起對方的名字;想跟別人探討關于某件事情的看法,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表達……如果這些現象頻繁出現在一個人身上,那就需要當心老年癡呆了。沒錯,因為上述這些表現正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癥狀,但它們多發生在65歲以上的人群。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長賈建平團隊發表在國際刊物《阿爾茨海默病期刊》的一篇報告,卻改變了人們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年齡的認知。報告中,一例19歲就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成為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年輕的病例,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以至于很多年輕人開始懷疑,自己記憶力越來越差,是不是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患者多為中老年,但近年來,臨床上已發現多例二十幾歲的年輕患者。此前已知的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只有21歲,另外還有研究報告了一例28歲的患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阿爾茨海默病“盯”上年輕群體了嗎?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委員會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卓伯教授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隨著檢測手段和技術的進步,一些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只是被及時發現和檢測出來了,但他們屬于個案,不能據此就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張卓伯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年齡在65歲之前的屬于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占所有阿爾茨海默病病例的5%—10%。一般來說,患者越年輕,攜帶突變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幾乎所有發病年齡在30歲以前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都有病理性基因突變。常見的基因突變包括PSEN1、PSEN2和APP突變等,但并非所有的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都會攜帶上述突變。比如,該例19歲的確診患者就未檢測到與臨床表型相關的致病基因。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沒有其他相關基因的突變,可能只是因為人類目前對導致這個疾病的突變基因的認識還不夠多、不夠深而已。”張卓伯說。

當然,大家也不必杯弓蛇影。張卓伯認為,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記憶力下降,通常是因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長期加班或熬夜導致精力下降所致,跟阿爾茨海默病沒有相關性。這類原因引起的記憶力下降通常不伴有腦部的器質性變化,在改變生活方式后,記憶力會逐步恢復。但是,如果在身體健康、精力旺盛的情況下,出現辨識不清方向、記不住熟悉的人名、時間空間感覺混亂等癥狀的話,應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張卓伯告訴記者,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具體有哪些食物可以幫助人們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確有助于預防記憶衰退,尤其是合理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著積極的作用。

此前,賈建平團隊就利用我國大型人群隊列研究,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首次縱向、前瞻性地觀察了不同生活方式對老年人記憶功能的影響,為預防和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提供了重要信息。

賈建平團隊的研究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天食用谷類、豆類、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堅果、奶制品、適量的鹽、油、魚類、茶12種飲食中的7種;每周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不少于75分鐘的高強度體育鍛煉;每周不少于兩次的社會活動;每周不少于兩次的閱讀思考和書寫等;從不吸煙或至少戒煙3年;不飲酒。堅持這6種關鍵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顯著延緩老年時的記憶喪失;擁有其中4到6種健康生活方式行為的成年人,即使他們體內攜帶了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特定突變基因,也可以大大減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這一研究具體可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這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可開展、接地氣的非藥物療法,對于公眾預防和減緩記憶力衰退很有意義,且簡便易行。”張卓伯認為,該研究不但適用于老年人,也適用于攜帶影響記憶重要風險基因的中青年人。

“提高這一人群更早開展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將對我國全民腦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張卓伯說。

標簽: 阿爾茨海默病 生活方式 突變基因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