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熱訊:烏孜別克族的馕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23 13:39:4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烏孜別克族不僅世代偏愛馕,而且還把飲食文化收入“馕”中。

馕,人們并不陌生,它出自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那里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都以馕為傳統主食。

公元14世紀,烏孜別克族先民從中亞遷入我國新疆。兩地相鄰、環境相似、氣候相近、交往頗多。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1972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的殘馕,和如今烏孜別克族吃的馕一樣。經專家鑒定,這些殘馕是公元640年的葬品。馕含水量少、保存方法簡單、保質期長,是他們長途跋涉中最為重要的食物之一。烏孜別克古代長詩《亞迪卡爾》詳盡記述了他們的先民有組織遷徙新疆的艱辛過程:“馕在衣袋里”,走到哪里裝到哪里,對馕特別珍惜……

在新疆,烏孜別克族和其他以馕為傳統主食的民族一道,傳承和創新馕的制作方法,使這種地域食品由少到多,品種多樣。例如,最大的馕,直徑50―60厘米,中間薄,邊沿厚,中央有花紋,號稱“馕中之王”;最小的馕,直徑跟茶杯差不多,甚至更小,厚約2厘米,色澤金黃,像精致的小點心;最厚的馕,直徑約10厘米,厚5―6厘米,中間有個窩,也稱“窩窩馕”;最薄的馕,使用發面,放少許鹽,烤制時間以秒計,最多不過20秒,極易烤焦,非常薄,特別脆,通常要現烤現吃,吃時卷入羊肉或蘸醬的洋蔥、胡蘿卜;最豐盛的待客馕,從最大的馕到最小的馕摞起來,擺成塔形,放在桌中央,既供客人飽嘗,又可大開“眼界”。

烏孜別克族飲食史,不僅用圖畫、圖片和影像記錄馕的大小厚薄,還用有滋有味的文字書寫馕的品種、馕的花樣吃法。制作馕的原料,民間流行的說法是“小麥成就了馕”,隨著食品原料逐漸豐富、烹飪技藝的大量交流和提高,馕家族不斷增添新成員。比如:“雜糧馕”是玉米、高粱等面粉的混合;“快餐馕”是不采用發面工藝制作的死面馕;“玫瑰花醬馕”“辣皮子馕”“核桃馕”等具有食養食療作用的馕,則是包括藥食同源物質的各種原料配伍而成。馕的吃法也越來越多:馕包肉、馕包大盤雞、馕炒烤肉、馕泡奶茶……據說,在烏孜別克族聚居區每天都吃馕,并且吃一個月不重樣。

在全國唯一的烏孜別克族民族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馕和奶茶。天南地北的游客沿著西域古道“千里黃金旅游線”來到這里,住農牧家的屋、吃農牧家的馕、喝農牧家的茶。離開時,往往會把這里地道的馕作為旅游紀念品帶回給親友品嘗,還要講述一番烏孜別克族世代傳承的馕文化:用馕招待客人象征美好;完整的馕象征富裕;圓形的馕象征團圓;不能把馕放在腳能踩到的地方,不能糟蹋和浪費馕。

古往今來,烏孜別克族飲食主要有“三品”:肉制品、奶制品和面制品。面制品的代表,非馕莫屬。他們在飲食上既注重本民族的傳統習俗,又善于和兄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像他們無論男女都喜歡戴一頂名為“朵帕”的小花帽那樣,形成了本民族的衣食特色。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統計,我國烏孜別克族人口為12742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那里有鋪天蓋地的各種馕,還有馕文化博物館和產業園。

在烏孜別克族人看來,“飯是圣者,馕是精靈”,馕不僅能填飽肚囊,還能凈化心靈!

(作者系中國藥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標簽: 烏孜別克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主任委員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