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省發生7.8級強烈地震,隨后再次發生7.8地震。據地震專家說,一天內發生兩次強震實屬罕見。土耳其在過去100年內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多達40次,平均每兩年半一次,地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40萬人。
土耳其為什么地震頻繁,這要從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由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塊都是由一部分大陸和一部分海洋組成。如印度洋板塊,就包括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各大板塊又分為規模不一的小板塊,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比較活躍。
如果將全世界強烈地震活動分布所形成的地震帶標在地表上,它們都與全球基本板塊和次級板塊的交界地帶相重合,因為這些地區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里。
由于彼此碰撞或張裂,板塊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方,常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隆起形成的。地球上的海陸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平原,主要是地殼板塊運動的結果。
土耳其地理位置特殊,處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正好在歐亞地震帶上,這是全球三大地震帶之一。土耳其東邊是阿拉伯板塊,南邊是非洲板塊,這兩個板塊向北移動,慢慢接近向南移動的亞歐板塊,此時就會形成一種相互擠壓的力道,使得邊遠地區的壓力慢慢增加,在這一階段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地震。土耳其國內大概有42%的國土都在地震活躍帶,地質結構不穩定,所以經常會發生地震,其中不乏大地震。
據地震專家分析,這次地震完全是因為阿拉伯板塊直接與亞歐板塊相撞,并以每年大約兩厘米的速度向西移動,這就導致在幾年內局部的應力會慢慢累積,在克服阻力之后就有可能引發地震。
世界主要地震活動地帶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洋脊地震帶。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如日本、中國臺灣、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智利;處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的,如土耳其、中國大陸;洋脊地震帶,又稱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脈。這3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是火山、地震活動的多發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所引發的地震已占全球地震的95%。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