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這樣褒獎餐桌上的春筍。不過,對于春筍,也有人表示擔憂:“不食嘴饞,食之胃寒。”鮮美春筍真的會傷腸胃嗎?怎樣吃才能避免損害健康?
所含草酸對胃腸不友好
(資料圖片)
所謂胃寒,是指那些原本胃腸功能比較差的人,在“貪吃”春筍后,出現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等不適。此外,還有人對竹筍過敏。
竹筍對胃腸不友好,是因為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胃腸功能的成分。比如,含有大量草酸和粗纖維,還含有單寧(鞣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劑,它們加在一起,對胃腸就是一個嚴峻考驗了。
買過鮮筍的人會發現,竹筍雖然有鮮味,但也有一種濃濃的澀味。如果直接切絲烹調,會感到苦澀難咽。這個澀味,很大程度上是草酸帶來的。草酸可以與舌頭表面黏膜的蛋白質發生作用,使蛋白質凝聚而引起澀感。草酸不僅傷害動物的消化道,也會降低各種消化酶的活性。然而,草酸可以幫助嫩嫩的筍尖抵抗病菌和昆蟲的傷害,并讓動物們不敢一下子啃食太多。這就給了竹筍更多的生長機會,長成高大的竹子。
同樣,蔬菜澀味越重,則草酸含量越高,比如菠菜、韭菜、馬齒莧、番杏等,都是這樣。人們日常吃的小白菜、油菜、芥藍、西藍花等蔬菜,草酸含量是很低的,因此吃不出明顯的澀味。
竹筍中還含有大量的游離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味道鮮美,比如,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酪氨酸則味道有點發苦,并不招人喜歡。竹筍中的天冬氨酸含量不少,而酪氨酸含量更高。竹筍煮過之后會析出一些白色的物質,其中主要是酪氨酸。好在,它除了味道不佳,卻沒有明顯害處。
“抗營養因子”阻礙消化
竹筍妨礙消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劑成分。如果是消化能力差的人,再攝入蛋白酶抑制劑,就會加重消化不良的問題。
很多天然食物含有蛋白酶抑制劑之類的成分,比如,堅果、花生、豆子、生雞蛋清,生的時候都有蛋白酶抑制劑活性。部分食物在烹熟之后,蛋白酶抑制劑活性就會失去活性,比如,雞蛋煮到凝固就沒問題了,而蛋清凝固只需要60-70℃。也有些食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劑比較耐熱,比如黃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劑,煮沸超過8分鐘,才能破壞掉85%以上。竹筍中的蛋白酶抑制劑,也屬于比較耐熱的類型。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燉煮大塊食物時,加熱時間會比較長。而炒菜時,為了質地脆嫩,往往加熱時間比較短,蔬菜切塊中心部分溫度并不高,根本達不到100℃。有研究表明,在75℃加熱5分鐘之后,竹筍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仍然具有很強的活性。所以,急火快炒的做法不能充分解決竹筍妨礙消化的問題。
此外,竹筍雖說是嫩尖,但也是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主要成分是纖維素。以曬干論,其中粗纖維含量比糙米全麥還要多,吃多了可能會對胃腸產生物理性的損傷。有胃炎、胃潰瘍等問題的人,都不適合多吃竹筍。
故而,春筍所含的以上成分,被統稱為“抗營養因子”,意思就是,妨礙消化吸收的因素。
食用春筍的正確方式
那么,怎樣吃竹筍,才能減少“抗營養因子”的影響呢?民間早有經驗。
首先,竹筍要先浸泡和焯煮。泡過、煮過之后,可以去掉大部分草酸和植酸,降低單寧含量,同時滅活其中大部分蛋白酶抑制劑。煮制時間至少超過10分鐘。泡煮之后,還可以順便降低竹筍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提高安全性。
其次,加肉類長時間燉煮。長時間燉煮可以充分滅活蛋白酶抑制劑,再用富含飽和脂肪的五花肉、排骨等食料來軟化纖維素,吃起來就順口多了。
第三,加酸料煮制。在食品加工中,水煮竹筍時,還要加入檸檬酸和少量食鹽,可以促進苦澀味的草酸、植酸和酚類物質溶出,也能除去部分苦味的酪氨酸。加酸料煮后,可以預防竹筍在加工過程中顏色變褐,還能軟化質地。所以,吃超市里出售的袋裝水煮筍,就不必擔心吃了胃疼的問題。
第四,做成發酵蔬菜,比如泡菜筍、酸筍。研究發現,乳酸發酵會明顯降低竹筍中抗營養因素的含量。
最后要提醒的是,胃腸硬朗,但有高血壓、高血脂和便秘等問題的人,適合多吃點春筍;胃腸嬌氣,或者經常腹瀉,還非要吃的話,建議將鮮筍提前泡煮之外,加入肉類長時間燉,或用電壓鍋充分燉軟,關鍵是一次要少吃點。
(作者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注冊營養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教授)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