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今日報丨讓更多小微博物館冒出來

發布時間:2023-03-10 12:33:4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全國政協委員 徐 星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科技強、科普弱的現實條件下,“兩翼理論”強調了科學普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自然博物館和其他科學類博物館是進行科學普及的主要場所和平臺之一,在全民科學普及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對開展全民科普,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極其重要。

傳統上,博物館事業主要由政府推動,尤其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基本都是公有制,這也決定了傳統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特點:單個博物館規模大,博物館數量有限;地理分布有局限,多位于大中型城市;展陳內容系統權威,但知識更新慢,形式也相對保守,嚴重滯后于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公眾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民營博物館,包括自然科學類的民營博物館。相比公有制博物館,民營博物館規模大小不一,地理位置靈活多樣,展陳形式更貼近公眾,在親民性上明顯優于公有制博物館。但民營博物館的生存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博物館專業人才少,尤其是自然科學類的人才;展陳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上有欠缺;商業化運作稅費負擔重,運營成本高,很難長久維持。

從更大范圍看,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公眾在日常消費、娛樂方式和知識獲取等方面也產生了明顯變化。傳統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需要順應這一變化,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創新發展。當前形勢下,需要發揮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優勢,解決它們各自存在的問題;也需要考慮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對博物館和科普事業的影響。只有建立一個覆蓋面廣、受眾多、吸引力強和科學性高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體系,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

首先,進一步增加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數量,發揮它們在科學普及的主戰場作用。我國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近年來數量有所增加,但總體數量不能滿足公眾需求,更遠遠無法滿足全民科普的需求。應盡快增加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數量,尤其是加大其在中小城市的布局,甚至作為當前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推動。

其次,積極推動多形式、多元化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建設,特別是民營博物館的建設。鼓勵在大型商業體和旅游度假區建設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同時積極推動小微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建設,包括社區博物館、校園博物館和家庭博物館;相關部門為民營和其他企業化運作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提供各類優惠政策,建立專項基金,給予專業人才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推動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當中的運用,推動博物館科普教育資源由集中式分布轉向分散式分布。從傳統的集中式展示標本和傳播知識,轉向分散式科普,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運用數字化技術轉移和分配到小微博物館,惠及更多民眾。

目前,博物館在科學普及中的作用有限,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現有規模和特點與全民科普的目標不匹配。要充分發揮民營博物館主動性強、更親民的優勢。只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優勢,采用多元化發展戰略,才能更好地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才能讓科學觸及廣大人民群眾,從而實現全民科學普及的目標。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