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當前動態:致敬每一位“她”

發布時間:2023-03-11 16:49:2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每年的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今年的婦女節,我們就來說說“婦”“女”的來歷。

先來看看“婦”。“婦”最早是由“女”和“帚”兩個部分組成的。“女”表示性別,“帚”表示“婦”所做的主要事情是用掃帚打掃衛生,說明當時的社會中,婦女主要負責家里的一些事務。簡化字中的“婦”,右邊的“彐”刪除了“帚”的下半部分,僅僅保留了上半部分,這是漢字簡化的一種方式。其實,“婦”的字形并不是現代才開始出現的,而是早在清朝初期的文學作品中就已經出現了。

“婦”最早是指已婚的女子,如“婦人”指成年的女性,“少婦”指年輕的已婚女子。古代的女性結婚往往較早,如漢族女子滿15歲時要把頭發綰起來并戴上簪子,叫作“及笄”,意味著到了結婚年齡。在一些朝代,女性的結婚年齡實際上比15歲還要早。也就是說,古代15歲甚至更小的女孩子就會被稱為“婦人”。

“婦”還有“妻子”的意思,如“夫婦”是指丈夫和妻子。此外,“婦”還有“兒媳婦”的意思。如“婦姑”指婆婆和媳婦,“姑”指婆婆、“婦”指兒媳。

再來看看“女”。“女”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屈膝而跪,兩只手臂在胸前交叉(也有學者說是在勞動)的女性形象,金文的字形仍然相似。到了小篆,字形中已經難以看出下跪的動作了。后來的隸書、草書等字體中,甚至連女性手臂交叉的動作也不明顯了。

“女”本來是指未出嫁的女性。如《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靜女和淑女都是未婚的女性,也是詩中男性追求的對象。再如“少女”是指未婚的年輕女子。

后來“女”的范圍擴大,和“男”相對,既可以指未出嫁的女性,也可以指已婚的女性。如在“男女老幼”中,“男”和“女”相對,強調性別。“女”還可以指女兒。如《木蘭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喚女聲”是指呼喚女兒的聲音。再如“兒女”指兒子和女兒。

現在婦女節也被一些人稱作“女神節”。“女神”本來是女性神明或至尊的稱謂,也可以用來指神話傳說中的女性至高者,如今則常被用來表示男性心目中喜愛,但難以成為真正戀人的女生。而婦女節被稱作“女神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女性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得到了社會的更多認可。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