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又到“3·15”,也說“打假”

發布時間:2023-03-18 13:44:3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從1983年開始,3月15日被確立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199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推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晚會,之后每年都會在3月15日舉辦晚會,晚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假。又到一年“3·15”,我們就來說“打假”。

先來說說“打”。在小篆中,“打”的左邊是一只手的形狀,右邊是“丁”。“丁”像是一顆釘子的形狀,也是“釘”字的本來寫法。因此“打”字會合了“手”和“釘子”的意義,本義是敲擊。《說文解字·手部》:“打,擊也。”“打”后來的字形中仍然保留了“扌(手)”和“丁”的左右組合方式。

“打”是現代漢語中意義豐富的詞語之一,且不少意義表示的動作與“手”有關。例如:“打墻”的“打”表示“建造”;“打家具”的“打”表示“制造”;“打油”的“打”表示“購買”;“打毛衣”的“打”表示“編織”;“打魚”的“打”表示“捕捉”;“打燈籠”的“打”表示“提”。在上面的意義中,“打”都讀作dǎ。“打”還有另一個讀音dá,對應的意義是“12個”,該意義來自英語單詞的音譯。例如這個盒子里有兩打筆,意思是這個盒子里有24支筆。

再來看看“假”。“假”字本來寫作“叚”,在金文中,左上角像是山崖,右上角和下方像是兩只手,整個字的字形像是在山崖下一只手在把物品交到另一只手中,因此本義是“借”。《說文解字·又部》:“叚,借也。”在小篆中,“叚”的左邊加上了“人”。在后來的字形演變中,除了草書之外,“假”在隸書和行書的變化都不大。

有一些成語中帶有“假”,表示的意思就是“借”。例如:“狐假虎威”的字面意義是指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人;“不假思索”的字面意思是不借助思考,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不假雕琢”的字面意思是不必借助精雕細琢,指器物天然即具有上好的質地,也比喻藝術品精美而無雕琢的痕跡;“假公濟私”是指借著公家的名義幫助私人獲得利益。

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誤用的成語“久假不歸”。“久假不歸”容易被理解為“長期請假而不回來”,但實際上它通常表示的意思是“長期借去而不歸還”。兩者不但在意義上有區別,在讀音上也有區別:表示“借”的“假”讀jiǎ,而表示“請假”的“假”讀jià。

實際上,“假”更常用的意思是“虛假的,虛偽的”,與“真”相對。例如:“以假亂真”是指用虛假的東西去冒充或混雜真的東西;“虛情假意”是指虛偽做作,缺少真實的情意;“弄虛作假”是指通過虛假的手段達到欺騙人的目的。

每年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晚會上經常出現的“打假”,就是指打擊制造和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假冒偽劣”指以假充真、偽造劣質的現象。希望通過打假,商家對顧客少一些弄虛作假、以假亂真、虛情假意的行為,不再售賣假冒偽劣產品。希望以后的“3·15”,無“假”可“打”。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