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春寒料峭。江蘇南京街道兩邊一種叫作結香的植物,色澤金黃略帶香味。在碩大花叢中,一種飛翔酷似蜂鳥的小動物也聞香而至,翩躚于花叢中嬉戲取食。這難道是“蜂鳥”嗎?
長喙天蛾在花叢中采食花蜜 視覺中國供圖
近些年來,國內不時有報道稱,有人發現了“蜂鳥”。然而,我國乃至亞洲并沒有野生蜂鳥。因此,在我國人們看見的所謂“蜂鳥”,其實大都是一類穿著蜂鳥“馬甲”的“四不像”昆蟲——蜂鳥鷹蛾。蜂鳥鷹蛾也并不是正式名稱,它的學名叫長喙天蛾。這種蜂鳥鷹蛾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蟲體展翅一般5厘米左右。
(相關資料圖)
既像蜂鳥又似蝶、蜂
蜂鳥鷹蛾是何方神圣,居然披著蜂鳥“馬甲”?原來,蜂鳥鷹蛾在天蛾家族乃至整個昆蟲家族中是個十足的“異類”,從外形到行為習性等既像蜂鳥又似蝶、蜂。
作為蛾類家族成員,蜂鳥鷹蛾兼具蝶、蜂、鳥的外形特征。作為蝴蝶的同族近親,它們像蝶一樣有著長長的口器——喙管和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還有五彩斑斕的翅膀。它們的身形又像蜜蜂,在夏秋季節飛舞在百花叢中采食花蜜,體型嬌小,腹部粗壯,加上“羽毛”和“尾巴”,約兩厘米長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看上去極像蜂鳥。
蛾類通常夜間出沒,而蜂鳥鷹蛾則偏要對著干,像蝴蝶和蜂鳥一樣夜伏晝出,在花叢中采食花蜜時像蜜蜂那樣發出嗡嗡聲,還像蜂鳥一樣很少休息。
蜂鳥鷹蛾的飛行也很有特點,和大多數夜行的天蛾不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飛行速度比一般天蛾要快得多。它們像蜂鳥一樣,時而在花間疾駛,時而在花間盤旋,飛翔時既能前進也能后退,還能原地懸停取食,恰似一架輕巧的直升機。
無論趨同進化還是擬態學藝,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蜂鳥鷹蛾何以同蜂鳥這么相像?
作為世界上個頭最小的鳥類,人們通常認為蜂鳥的老家在中南美洲,多分布在那里的熱帶雨林中,在北美也有分布。蜂鳥鷹蛾的原生地則在南歐和北非,后來又擴散到北美洲等地。20世紀80年代初,蜂鳥鷹蛾首次在我國境內被發現,可能是隨著從美國進口的大量農產品來到我國。因此,蜂鳥鷹蛾原來是典型的“外來戶”,并非我國有意引進。由此看來,蜂鳥鷹蛾與蜂鳥外形酷似應該是它們各自努力適應環境、“自學成才”的結果,用生物學術語來說,就是趨同進化造成的。
趨同進化是指不同的生物、無親緣的物種,在進化上相距甚遠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生存壓力相似的情況下,即使生存地域不同,也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趨同進化現象在動物中很普遍,蜂鳥鷹蛾和蜂鳥的相似性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不過,也有人對這一解釋提出質疑。德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發現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新解釋,那就是蜂鳥鷹蛾向蜂鳥拜師學藝的結果,用生物學術語來說就是擬態的結果。
2004年,德國鳥類學家杰拉爾德·邁爾在德國發現了3000萬年前的早期蜂鳥化石,表明蜂鳥起源于亞歐大陸。后來研究表明,在大約4200萬年前的亞歐大陸,蜂鳥便開始從雨燕目中分化出來,隨后踏上了前往美洲的道路。它們可能通過當時的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北美,然后向南來到南美洲。然而,蜂鳥卻在原產地亞歐大陸滅絕了。所以,蜂鳥鷹蛾和蜂鳥應該在相同的時空相處過,蜂鳥鷹蛾為了更好地生存,向蜂鳥拜師學藝也并非空穴來風。
不管是趨同進化還是擬態學藝,蜂鳥鷹蛾奇特的外形使得多數捕獵性昆蟲和小型鳥類都無法準確判斷其真實身份,所以不敢輕易對它攻擊,蜂鳥鷹蛾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生存機會。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