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被告誡食物要多樣化。毋庸置疑,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種類和量的營養素,它們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熱能、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水等八大營養素,都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供給。那么,食物多樣化就能解決營養問題嗎?
食物多樣化并不代表膳食平衡
食物具有兩面性,吃少了營養素缺乏,吃多了照樣對身體有害。生活中胖人比比皆是,但很多胖人也營養不良,不能以胖瘦來判斷其營養是過剩還是缺乏。
(資料圖片)
食物多樣化,讓不計其數的食物成分同時混雜在一起,一是相互之間發生怎樣的生物化學反應是“黑匣子”,無法得知哪些是對人體有益的,哪些是對人體有害的。二是冷熱混雜、葷素混雜、消化難易程度不同的食物混雜,會讓胃腸道受到忽冷忽熱的刺激,輕則胃腸道不適、腹痛、腹瀉,重則降低人體適應力、免疫力、修復力,長此以往,容易患上疾病。三是食物多樣化可能只是食物品種多樣,而營養素類別仍然單一。
長壽之鄉的百歲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條件所限的地區,選擇余地范圍較窄,常常飲食單調,飯菜品種相對較少。雖然攝入食物品種不多,但每種食物都是富含眾多營養素,且營養素互補的,這樣就可以避免看起來食物多樣化,而營養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況發生。
營養素多樣化的提法更科學
在不具備營養學知識的背景下,公眾如何看待食物多樣化呢?
首先是要以理性的科學態度看待食品和營養。食物多樣化表述為營養素多樣化更科學,具備科學精神能減少被忽悠、上當、入“坑”的風險。
其次,食品的安全不代表營養,營養不代表健康。食品分為3個層面:食品安全、食品營養和食品健康。平常吃的食物通常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具有了食品營養,但怎么吃才能讓自己更健康,這需要食者的智慧。
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宜,五菜為充”為飲食原則,以“糧為主,肉菜為副,水果為輔”為膳食結構增加營養,經常用五谷雜糧替換精米、精面,吃飯前喝少量湯,不要飯后立即吃水果。
此外,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要做到“三避免”:避免營養絕對過剩,吃飯七八分飽即可;避免營養相對過剩。每個人對營養素的需求不同,營養素攝入需要個體化;避免營養不平衡,即各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失衡。
(作者系北京協和醫學院比較醫學中心副研究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