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是清明節。清明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在清明節掃墓,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那么“清”和“明”兩個字的來歷是什么?
先看看“清”。從字形來看,“清”是由“氵”和“青”兩個部分組成的。“氵”是“水”的變形,表示“清”的意義;“青”表示“清”的讀音。因此,“清”本來的意義是水純凈而沒有雜質,與“濁”相對。
例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資料圖片)
后來“清”也可以指其他液體、氣體乃至固體比較純凈,不含有雜質。“清醇”指清澈純正,如“酒味清醇”“空氣清醇”;“清湯寡水”形容湯或菜肴里面由于油水很少而味道不好。
“清”的范圍擴大,還可以用來指周圍的環境中沒有混雜的聲音,也就是安靜。例如:清靜、清幽、冷清、凄清、清閑。
“清”還可以用來表示比較單一的活動。如“清茶”可以用來指只備茶水而不備其他點心食品,“清唱”可以用來指沒有音樂伴奏的演唱。
因為沒有雜質,所以“清”還可以表示明晰,也就是使人明白。如:清楚、清晰、清醒。
如果物品太多,想要清晰明了,就需要好好整理,所以“清”有“徹底整理或檢查”的意思。例如:清理、清查、清倉。
“清”還有“詳細登記”的意思,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加清晰。例如:清冊、清單。
如果有混雜的物品,就要處理掉,所以“清”還有“清理”的意思。例如:清剿、清君側。
除去了雜質,物品往往就會清潔,所以“清”還有“潔凈,純潔”的意思。例如:清潔、清爽、冰清玉潔。“清”還可以指為人處世的公正廉潔。例如:清正、清廉。
再看看“明”。“明”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是由“日”和“月”兩個部分組成的,且“日”的字形可左可右,會合了“日”和“月”的意義,表示“明亮”的意思;還有的寫法是由“冏”(窗戶)和“月”(月光)組成,表示月光通過窗戶照進來,因此也是“明亮”的意思。
“明”在“明亮”的基礎上又引申出多個意義。一是清楚,例如明白、明晰;二是懂得,例如深明大義、不明事理;三是公開,例如明說、明處;四是能夠看清事物,例如耳聰目明、眼明手快;五是聰明睿智,例如賢明、明哲保身。
巧合的是,“清”和“明”除了上面的意義之外,還都可以作朝代名和人的姓氏,只是這兩個姓氏都比較少見。
唐代的孔穎達這樣解釋清明節的名稱:“清明,謂物生清浄明潔。”在清明節時,萬物生長,春意盎然,大地清潔而明凈。清明節不但體現了我國尊卑有序、尊老愛老的傳統文化,也是人們親近和了解大自然的良好時機。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