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聚看點】硬核科技難敵人文關懷——回顧科幻電影與奧斯卡獎

發布時間:2023-04-12 10:35:0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2023年,《瞬息全宇宙》獲得第95屆奧斯卡獎,在世界最高電影獎中打下了科幻的標志。要評價這個成就,還得從奧斯卡獎的歷史說起。

雖然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就是1902年拍攝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記》,但直到1953年第26屆奧斯卡獎,《星際戰爭》獲得最佳剪輯獎,這才是科幻片首次獲獎。第二年,《海底兩萬里》也獲得最佳藝術指導獎和最佳特效獎,這里面的“藝術指導”是有關布景裝置的獎。


(資料圖)

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威爾斯和凡爾納的科幻經典,能代表當時科幻創作的最高水準,然而授予的都是技術類獎項。從那以后,1966年有《奇妙的航程》獲獎,1968年有《2001年太空漫游》和《人猿星球》獲獎。它們都改編自科幻小說,也都只拿到技術類獎項。

1969年,《畸人查利》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是科幻片在藝術上的重大突破。這部電影改編自科幻名著《獻給阿杰爾農的花》,主人公查利是個弱智青年,接受智力手術實驗。伴隨智力提升,他開始洞悉以前無法看透的人情冷暖。

第8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她》劇照。(圖源:豆瓣電影)

這是一部小成本科幻片,全部科幻點就在主人公的身上,靠演員表演來呈現。由智力差異所導致的社會距離,也是現實的社會問題,是藝術家關心的事情,正是它們給《畸人查利》帶來了成功。

1977年,《星球大戰》拿下6個獎項,都是技術類獎。同年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獲得最佳攝影獎,多少算是與藝術呈現有關的獎。再往后,《超人》《異形》《帝國反擊戰》《E.T.外星人》《杰迪的歸來》《回到未來》等科幻名片都得過奧斯卡獎,也無一例外都是技術類獎。

在這些眼花繚亂的大片中,1985年的《天繭》又有了突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也是一部小成本科幻片,以老年人生活為題材。一群行將就木的老人受到外星人魔力的影響,精力和舉止都變成年輕人。影片幾乎沒有特效與化妝,完全靠老演員們的表演。

接下來又是視效大片的獲獎時代,名單里有《異形續集》《內層空間》《深淵》和《終結者》第二集、《侏羅紀公園》,不是視效獎就是音響獎,特效導演出身的卡梅隆拿獎拿到手軟。

1999年,第72屆奧斯卡獎給了《黑客帝國》4項獎,也都是技術類獎,但這個結果比較可惜。《黑客帝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只是題材過于超前,當時的評論家還不知道怎樣解讀這部佳作。在人們紛紛談論“元宇宙”的今天,回過頭來會發現,好多話題《黑客帝國》都已經討論過。

如果只講求視效,那么其他題材也能辦到。果然,由于《指環王》《加勒比海盜》這些奇幻電影不斷獲獎,科幻片在奧斯卡獎名單上沉寂了很久。評委會連《星球大戰》系列也不再考慮給予獎項,《克隆人的戰爭》和《西斯的復仇》連技術類獎都沒有摸到。

這期間也有《時間機器》和《少數派報告》等科幻片拿過技術類的奧斯卡獎項,但藝術獎項的成就還不如《臥虎藏龍》。武俠片雖然也是非主流類型,但畢竟是在講人的故事。《阿凡達》創造世界票房紀錄,也只獲得3個技術類獎。而卡梅隆的前作《泰坦尼克號》可是拿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

2014年,科幻片在奧斯卡獎上打了翻身仗。《地心引力》獲得最佳導演獎,《她》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科幻片朝著藝術類獎項邁了一大步。

《地心引力》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航天飛機上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的故事。《她》講述了一個男人愛上手機程序的故事,在ChatGPT誕生前就預見了它的影響。前者視效強大,后者就靠主演的表演。但它們都把角色放在畫面的首位,都有大寫的人物。當然,《地心引力》在視效上也不含糊,拿下6個技術類獎項。

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表明,是不是把人文關懷放在核心,才是藝術類獎項的標準。這樣看來,《瞬息全宇宙》獲獎也不意外。它只有2500萬美元成本,玩不起大特效,“平行宇宙”也不是電影的重點。它只是一種“陌生化處理”的表現手法,讓主人公在不斷穿行中接受自己,接受周圍的人與事。

國內科幻片剛剛火爆,與國際水準還有一定距離。一些做科幻片的人,仍然在聊技術、談票房,還沒多少人關注科幻片的人文關懷。我希望這個代差盡快過去,中國電影人也要早點明白科幻片究竟該表現什么。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