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季,在戶外踏青時,綠地公園、山坡田野經常變成了一些市民尋覓野菜的“菜園”,食用野菜中毒的事件也屢見不鮮。對此,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王小剛提醒市民,不要輕易采摘和食用野菜,如食用野菜后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頭暈等不適,應立即就醫。
(資料圖片)
一些市民外出游玩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采摘野菜食用,認為野菜可能營養價值更高。王小剛表示,實際上沒有證據顯示,野菜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部分野菜含有微毒,野菜的種類也十分復雜,有些有毒植物外形近似野菜,非專業人士難以準確辨認,食用野菜存在中毒的風險。
另一方面,食用野菜的不安全因素也來源于外界環境。長在污水溝旁、有汽車尾氣的馬路邊的野菜,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春季很多公園、園林為防病蟲害或清除雜草,會定期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等,如果食用沾染藥物的野菜,對人體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清明時節,潮濕多雨,氣溫回暖,祭祀掃墓、春游踏青等戶外活動和集體聚餐增多,食源性疾病也進入高發期。廣東疾控提醒:清明前后,需謹防食源性疾病。
這些“野菜”有毒,不要隨意摘隨意吃
近日,多省市發生因食用“板栗”中毒的事件,后經調查證實,中毒患者食用的不是板栗,而是外形酷似板栗的“桐油果”。
武漢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與營養衛生所專家提醒,野菜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和農家樂等場所,野果中毒多因兒童和野外作業者誤采誤食,因此不要隨意在公園、路邊或野外采摘或購買野菜、野果食用。
桐油果
外形似核桃、果核似板栗,含有桐油、桐酸、油酸等,成熟期為每年的秋冬季,食用后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急性胃腸炎的癥狀,輕者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常伴有胸悶、頭暈、全身乏力等癥狀;嚴重者會引起肝、腎、心等臟器損害,可因心臟麻痹而死亡。
馬桑果
每年5-6月份成熟,在踏春途中可能會看到,初呈鮮紅色,后漸變為紫黑色,味甜略澀,全株有毒,尤以嫩葉及未成熟的果實毒性最大,人誤食馬桑青果15~60g可致中毒。潛伏期半小時到三小時,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血壓升高、呼吸加快、全身抽搐等癥狀,危重型可發生腦水腫、呼吸抑制、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化兒草
一種中藥,有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易與血皮菜混淆而誤食。誤食后會引起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四肢無力等。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