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訊(記者 吳瓊)4月22日-23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3年科學技術年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等相關領導出席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吳豐昌、賀泓,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彤等6位專家學者在會上作了主旨報告。
【資料圖】
本屆年會以“發展綠色低碳,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設置了53個分會場、593個學術報告,同期舉辦了生態環境科技成果展。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的專家學者、青年才俊齊聚一堂,交流學術進展、共商科技創新,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凝聚共識,貢獻科技智慧。
會議現場
趙英民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科技創新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生態環境科技攻關有力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科技創新基礎能力進一步夯實,科技人才隊伍軟實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下,如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對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方法和路徑提出了新的挑戰,對生態環境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需要充分發揮好科技“利器”作用。
陳敏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對生態環境部和廣大專家學者對江西的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江西是一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高地,江西省委、省政府堅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王金南在致辭中提出,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科技工作“四個面向”的定位要求,激發創新活力,加強科技供給,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作為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之家,將努力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施展才華和抱負的學術平臺。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把年會辦成引領學術發展、傳播科學思想、促進科技創新的大舞臺。
賀克斌院士作了題為《雙碳行動與美麗中國建設》的報告。他從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氣候履約和產業競爭等層面,闡述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意義,提出了雙碳目標下美麗中國建設的多種碳減排路徑,他表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點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科技創新在未來的價值將大大提升。
吳豐昌院士作了題為《我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十年成效、進展與展望》的報告。他提出,十年來,我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科技支撐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要繼續開展科技攻關,加強污染成因和科學規律的認識,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賀泓院士作了題為《大氣霾化學研究進展》的報告。他介紹了大氣霾化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提出要在大氣環境模擬系統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上加強投入,要在大氣環境領域加強健康研究模塊,引導以健康效益為調控目標的大氣污染防控,支撐我國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
朱彤院士作了題為《高原大氣氧化性與人體健康》的報告。朱彤院士及其團隊通過開展大氣氧化性閉合實驗,確認青藏高原強氧化性,證實珠峰地區臭氧濃度高,首次獲得常駐人群以及急進高原人群的健康數據和環境及生物樣本,初步分析揭示了低壓缺氧對急進高原人群的心肺健康以及血液循環的影響。
開幕式上,頒發了“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共有56項獲獎項目,其中:一等獎10項、二等獎45項、科普類獎1項。
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
頒發了 “第五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復旦大學朱秀萍等10人獲得 “第五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金獎。
第五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頒獎典禮
頒發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會士”證書,王文興等48人被授予榮譽會士稱號,王浩等45人被授予會士榮譽稱號。
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會士頒發證書
頒發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突出貢獻單位(集體)”,《中國環境科學》第六屆編輯委員會主編團隊等主編團隊和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獲突出貢獻單位(集體)。
頒發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突出貢獻單位(集體)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是服務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促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和科學技術普及的綠色開放共享平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