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小學生盤串迅速走紅。大眾眼里的中老年休閑項目,卻受到小朋友們的追捧,這背后反映出哪些心理需求?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呢?
孩子在盤什么?
(資料圖)
一種行為的產生,必然有其背后的需求,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小學生盤串這件事。
一是“盤”社會融入。生活在信息社會的新生代兒童,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玩核桃、盤手串在20年前就已經非常流行,孩子們從祖輩、父輩那里很容易看到這種盤玩行為,甚至早已經“上過手”。而且,通過新媒體短視頻平臺,孩子們也能很快看到身邊以外的社會萬象,并有意無意地去效仿和追隨。網絡流行事件更容易成為孩子們之間的話題,孩子天然存在的“別人有,我也要有”的跟風心理,促進了更大范圍的傳播。這也說明,孩子們不再滿足于有限的封閉空間,而是有著強烈的與社會交流、參與更大范圍社會生活的融入欲望,這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盤”精神壓力。網絡視頻中,有小學生接受采訪時說,同學們都在內卷,盤串可以減壓,聲音聽著就很舒服。孩子的回答映射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競爭壓力,他們也需要釋放壓力的途徑。
有研究發現,人存在一種“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它的主要特征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或者感知上的刺激,使人在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其他范圍內產生一種獨特的、令人愉悅的刺激感。比如成年人在聽雨聲或者在掏耳朵時會感覺非常放松,還有一些吃東西的聲音也會觸發這種反應。手串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響,會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從而得到精神和情緒上的放松,原因可能就是觸發孩子們的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
師長應平靜看待,不鼓勵、不反對
面對小學生這一行為,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和應對呢?基本原則應該是不鼓勵、不反對,平靜看待,順其自然。
一是發現和接受積極意義。孩子盤串本身不算什么壞事,就像曾經流行的轉筆一樣,只是孩子的一種消遣方式。從認知傾向差異看,動覺型的人本就喜歡用一些下意識的“小動作”輔助學習、記憶等,只要不沉迷,不會帶來負面影響。相比過分依賴電子產品,盤串可以稱作“綠色運動”了。
醫學和腦科學認為,手指活動能刺激腦髓中的手指運動中樞,有益大腦發展。對于急躁易怒的孩子,盤串還可以使他們靜下心來,變得更加平和。
二是避免由此帶來的傷害。任何事情都應有度,家長和老師應當對孩子盤玩場合和時間進行引導,不能因為盤串影響上課或耽誤其他重要事情。家長給孩子購買手串時,要盡量避免可能存在有害物的材質不明的手串,可以選擇木質或其他天然材質手串,減少可能的傷害。提醒孩子在盤串過程中,避免用手揉眼睛、拿直接入口的食物,盤完要及時洗手。特別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手部骨骼、肌肉發育尚未完成,長時間重復機械性的動作可能會引發腱鞘炎、肌腱炎等疾病,甚至造成手部發育不良,所以必須要控制盤串的時長。
(作者系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項目主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