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忽視“厚德”|全球熱推薦

發布時間:2023-05-15 11:32:5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郭耕在研討會上進行科普表演 呂中 攝

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但是,多年來,我們一度執念于自強不息而漠視厚德載物,導致了失衡。如今,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要“加”上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涉及情感與德行的提升。子曰:“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是認識層面。子曰:“是以四海承風,暢于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好生故也”,這是道德層面。

人類生存要有3個前提,生態前提、技術前提和文化前提。生態前提是我們生存之本。人類沒有氧氣只能維持3分鐘,沒有水只能維持3天,沒有糧食只能維持3周。甚至,地球上沒有了蜜蜂,人類最多能活4年,這就是地球的生命承載力。人對于自然,不能光有技術上的索取,更要有文化上的制約。技術的突飛猛進會讓人類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所以要呼喚文化自覺,也就是生態文明。對此,白居易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

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養人們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和意識,提升對多樣性的接受和理解,讓人走下眾生之靈、眾生之長的神壇。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人類不能沒有地球。我們與地球的關系,不是主宰和征服,而是依賴和隸屬,因而要特別注重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這個時空觀。

保護地球,實際上是要保護好地球提供的生命共同體這個家園——與萬物和諧相處,做一個平等的地球公民。

多年來,我們強調向動物學習,更多的理解是從仿生學的角度,但是我強調的是以動物為師,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熊貓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它本是食肉目動物,因為冰川時代到來導致環境變化,進化為食竹習性,這足以令人借鑒。人類的偉大,與其說是善于改造自然,不如說是善于改造自己。大熊貓則是善于改造自己、主動順應自然的榜樣。

標簽:

上一篇:世界觀焦點:他引我們在科學王國漫步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