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弄清一種隱藏機制 全球獨家

發布時間:2023-05-19 11:49:4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5月10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披露:一項新的建模研究表明,2019—2020年澳大利亞發生的災難性森林大火,導致數千英里外的海洋降溫,最終將熱帶太平洋推向罕見的3年低溫拉尼娜現象,直到最近才消散。

這項研究還強調了在季節性氣候預測和長期氣候預測中進行實際野火排放模擬監測的重要性。有氣候學家指出,自1950年以來,另外3次有記錄的拉尼娜現象中的一次,與1974—1975年澳大利亞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森林大火同時發生,這或許不是巧合。火災和其他事件可能會對氣候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而我們對此并不完全了解。


(資料圖)

聯合國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由于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的變化,到本世紀末,發生災難性火災的可能性會增加57%。了解這些地區性事件的全球影響變得越發重要。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野火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

就我所知,這并不是科學家第一次提出這樣的觀點。早在十幾年前,2012年的融冰事件(格陵蘭冰蓋的創紀錄融化)發生之后,就有科學家在探討某些非主流的影響因素。盡管人們早已知道陽光反照率的基本物理過程,但是冰蓋的變化卻難以用通常的氣候模型來捕捉。它非常符合混沌理論所表達的特點,即微小的變化,像大氣中氣流路徑或者云量的變化,都可以造成巨大的后果。

那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邁克爾·曼安提出,必須弄清楚我們的模型里面還缺什么。是否有一些我們尚不明白的物理學原理,或者我們沒有考慮在內的人類活動因素,比如冰雪表面的煙灰。而美國氣候學家賈森·博克斯根據其“冰川學統一理論”所研究的結果,認為煙灰和生物造成冰層表面暗化是一個被忽視的重要因素。

當時,對格陵蘭冰蓋異常著迷的博克斯正在格陵蘭的康克魯斯瓦格鎮上散步,遇到了許多來與冰蓋告別、做“災難旅游”的中年人。他判斷格陵蘭島的冰川突然快速融化,可能與冰雪變黑有關,而使冰雪變黑的煙灰也許來自美國西部和加拿大北部的森林大火,或是來自冰川表面上生長的深色藻類和細菌。與潔凈的雪相比,黑色的雪可以吸收更多的熱量,從而使冰川融化得更快。

博克斯的觀點,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比照澳大利亞野火引發罕見拉尼娜“三連”這一事件,是不是可以看到某種相似性?

末了再聊幾句題外話。

專攻科學史的哈佛大學教授娜奧米·奧雷斯克斯,最近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撰文講到:氣候變化使得滑坡變得愈發常見。實際上,滑坡正是氣候變化造成連鎖反應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干旱導致森林火災,森林火災摧毀植被、使土壤無法在山坡上固結。當雨水最終來臨,這種穩定性就會造成滑坡。但干旱并不是滑坡的唯一原因。在亞洲各地,融雪和融冰使河流漲水,進而切削山坡,使之更易塌陷。

就此奧雷斯克斯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科學家沒有對滑坡這一威脅多加注意?她自問自答做了一些分析:雖然滑坡的基本原理很簡單,但深入研究卻很難,另外也受制于相互隔離的科研環境。還談到,科學家喜歡研究他們覺得有趣的題目,滑坡在這一點上似乎有所欠缺。許多研究者將自己的工作看成一部偵探小說,其中的“趣味”就是要弄清一種隱藏機制。在奧雷斯克斯眼中,“我們腳下滑動的大地”是有待解決的緊迫問題,卻被科學忽視,研究者似乎也不上心,是為遺憾。

那么,相形之下的野火呢?

標簽:

上一篇:突破!我國科學家首創二氧化碳一步變乙醇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