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李政道到中國科技館參加青少年科普活動。右起張玉臺(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李政道、王渝生。(圖片由作者提供)
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回憶23年前,2000年5月,中國科技館二期新展廳正式對外開放,我從中國科學院調入中國科技館任館長。2006年5月,中國科技館新館隆重奠基,之后我離任。算起來,我在中國科技館館長崗位上工作了整整6年。這6年,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科技館人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常設展覽是中國科技館最主要的科普陣地,是科技館的核心。為了保證常設展區常新,我們主動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合作,聯合開發了環境保護、信息技術、清潔能源、汽車與安全等新展區,堅持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相結合的原則,很好地保證了展品的科學前瞻性和科學普及性。
【資料圖】
專題展覽具有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形式靈活、反應迅速等特點,是常設展覽的有效補充。我在中國科技館工作的6年內,先后舉辦或承辦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專題展覽,努力把國內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人物、社會熱點呈現給觀眾。
在2000年的世紀之交,中國科技館隆重舉辦了“回顧與展望——20世紀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紀科技發展前景”和“世紀輝煌——諾貝爾科學獎回顧展”大型展覽,這兩項專題展覽氣勢恢宏,內容豐富,吸引了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以及100多名兩院院士、數百名科學家和廣大公眾前來參觀。后來李政道還到中國科技館參加青少年科普活動。
2002年,配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技館舉辦了別開生面的“中國古典數學玩具展”,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院士親自向參觀的中外數學家和公眾作講解。
2003年,全國抗擊非典疫情,打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疫情發生后,中國科技館經過多方努力,迅速向有關單位和部門征集了救護車、血液病毒滅活儀、呼吸機、防護服、封閉擔架和可視電話等醫療設備,向觀眾推出了防治非典的小型科普展覽,從技術裝備這一側面再現了廣大醫務工作者依靠科學、戰勝非典的情景。隨后,中國科技館與北京市衛生局、中國人民解放軍302醫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舉辦“征服瘟疫之路: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科學歷程”展覽。
2003年神舟五號遨游太空之后,中國科技館在航天熱潮下,及時舉辦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事跡展、“火星交響曲”大型科普展覽、“星宇探索之旅——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科普展”,還把神舟五號返回艙搬運到展覽大廳,一時間,返回艙、太空服等實物引起轟動。“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大珩、朱光亞、楊嘉墀、周光召、彭桓武和航天員楊利偉、聶海勝、翟志剛在中國科技館與觀眾見面。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和日本首位宇航員、日本未來館館長毛利衛也前來參觀了神舟五號返回艙。
2004年,中國科技館承辦的“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篇——大自然的警示與啟示展覽”大型科普展覽,以500多幅照片和數十個標本,直觀、形象地宣傳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2005年,配合國際物理年,中國科技館成功舉辦了“穿越時空的物理之光”大型科普展覽和“愛因斯坦:宇宙大匠”大型圖片展。
2006年,在全國科普日主會場舉辦的“節約能源,你我共參與”展覽,通過科普劇以及60余件互動型展品,向觀眾普及節約能源的知識,成為主會場的一大亮點。
在展覽交流方面,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覽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2000年之后繼續在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巡展,弘揚了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科學文化,為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作了積極有益的工作。同時,中國科技館也相繼引進部分優秀的國外科普展覽,如德國“科學隧道”大型展覽、英國“活靈活現的科學”科普展、法國“破解頭發的奧秘”展覽,等等。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