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計劃”),要求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強調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與解決學生成才發展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并把心理健康工作質量作為衡量教育發展水平、辦學治校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這些舉措將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供良好保障。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學業和就業壓力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加上新冠疫情影響,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2022年,我國18到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為24.1%,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引發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責無旁貸。一方面,學校需要增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開設人際關系、情緒調控、生命教育甚至戀愛心理等專題課程,讓學生正確認識、防御心理疾病,增強人際溝通等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還需要健全心理問題預防、監測、干預和治療機制,聚焦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補短板、強弱項,并加強心理教師的培養力度和配備力度。
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重要的是,還要在全社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心理健康問題不再被妖魔化,讓更多家長、老師以及社會心理公益機構人員及時發現和糾正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
不久前,在東方甄選官方號上,一位20歲的女孩和主播董宇輝聊起自己高中時代被同學霸凌卻不敢告訴父母的經歷,盡管她當時孤獨、無助甚至絕望,卻不敢向父母尋求幫助。因為她覺得,如果告訴父母自己被霸凌,父母一定會認為是她自己有問題。女孩說,如果不是媽媽那一次及時的擁抱,不知道還有沒有今天的她。
“凡事從自身找問題”是我們的一種思維特點,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會覺得,孩子如果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多半都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很多孩子在遇到無法處理的壓力和困惑時,寧愿選擇極端的方式自行解決,也不愿開口向父母和老師尋求幫助,導致很多悲劇的發生。
讓父母、老師和更多的人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成長困惑,讓他們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孩子當成問題來解決,科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勢在必行。
為此,“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規范科普和宣傳。除了將組織編寫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讀本,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外,還將向家長、校長、班主任和輔導員等群體提供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操作指南;依托重要活動和時間節點,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如此,“專項行動計劃”還要求科協、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和渠道,廣泛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預防心理問題科普,推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經驗做法。
此次,17個部門共同推動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為在全社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了強大助力。只有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等多部門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才能得到真正解決。心理健康這堂課,是時候給學生、家長、老師和社會補上了!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