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熱點評!“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不見了

發布時間:2023-05-29 16:54:0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六一”臨近,參加了幾次有關兒童讀物的評選和研討活動,間或都有話題聊及,如何更好地呵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與探求欲。有人說,現在的童書質量總體而言相較以往提高了不少,但有的讀物似乎少了些天真和孩子氣,教化意味濃郁。還有人感嘆:從電視新聞或節目里看到孩子們受訪回答問題,竟然都有些程式化,感覺童言有忌,“像大人,不可愛”。

對此我頗有同感,也提出了一個佐證實例:前時《科普時報》收到一家研學機構提供的幾篇學生文稿,原本是要安排刊發“多彩世界”欄目的,可編輯部同仁閱后卻犯嘀咕:寫得太順太有章法了,真的出自一年級學生手筆么?供稿方回道:可能有家長幫著加工的成分,但現在的孩子都太“卷”了,有的確實也非常厲害……

這樣一來,真的就不好判斷了。我們只能“忍痛割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老成”的孩子,其實在許多方面都是有體現的。多年來我們一直詬病家長們的集體內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贏在胎教、贏在擇校、贏在才藝、贏在外語,也一心想讓孩子盡早成“才”,因而忙著上速成班,忙著上興趣課,忙著發展各種特長,忙著從心智上、行為上向成人社會靠攏,是謂“速成兒童”。看起來,這是一種人人感覺不妥,卻又人人受到裹挾而徒喚無奈的“時代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難不成過去就沒有這樣的“病”么?

教育工作者常常喜歡引述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于1762年寫在《愛彌兒:論教育》中的一段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將造就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我覺得,這番超越了時代的見解,還真有些現實針對性。

2014年,時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曾就“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反問:杰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也許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創造環境,或者說“培育”,遠比“培養”更重要。他說: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來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這樣,但是后天會把它們磨滅。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變得越少。

不禁回想起兩年前,我與《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編輯孫正凡,就好奇心話題的一次交流。這位天體物理學博士告訴我,家中娃兒三四歲學說話時,他找來那首著名的兒歌《小星星》放給孩子聽,結果意外地發現這首歌中英文版本的差異,由此引發了一些思考。主要幾句歌詞的兩個版本如下——

英文版歌詞: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一閃一閃小星星

HowIwonderwhatyou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Upabovetheworldsohigh,

高高懸掛在世界之上

Likeadiamondinthesky.

好像天上的一顆寶石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一閃一閃小星星

HowIwonderwhatyou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中文版歌詞: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孫正凡注意到,英文歌詞里的“HowIwonderwhatyouare”(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這句歌詞所體現的意思,在中文里完全消失了。而這首創作于200年前的英文版兒歌,其實在歌詞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星星究竟是什么?中文版兒歌在刪除這句話之后,就只剩下對夜空繁星的場景描述了。

我們都感到很遺憾:這首兒歌的中譯刪除了“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實則把孩子的那種好奇心和探求欲也刪除了。

唉,不知道那位譯者大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標簽:

上一篇:環球最資訊丨踏遍水和山 敢為天下先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