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民間
“白水塘邊白鷺飛,龍湫山下鯽魚肥。”天暖,垂釣,鯽魚湯,濃濃鄉情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父親喜歡釣魚,鯽魚由此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天然美食。
(相關資料圖)
鯽魚背黑、腹銀白、鰭條灰白色,為雜食性動物,以浮游生物及水草、嫩葉、絲藻等為主。鯽魚體型修長,體態豐腴,水中穿梭姿勢極為優美。它生命力較強,河水干涸時,還能隱藏泥中,不吃不動,一旦河里有水,又會游動覓食。
鯽魚歷來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呂氏春秋》載:“魚之美者,洞庭之鮒。”《淮南子》曰:“月虛而魚腦減。此魚旅行吹沫如星,然則以相即也,謂之鯽,以相附也,謂之鮒。”原來鮒,便是鯽魚。而鮒,正是來源于鯽魚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情操。《儀禮·士昏禮》記載:“士昏禮……魚用鮒,必肴全。”食鯽魚,寓意夫婦互相依附;食完整條而未變質的鯽魚,寓意相敬相愛、婚姻美滿不變質,可見鯽魚自古為人崇尚。
鯽魚更受歷代文人墨客青睞。唐代杜甫詩曰:“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宋朝梅堯臣的“昔嘗得圓鯽,留待故人食”“天池鯽魚長一尺,鱗光鬣動楊枝磔”,不僅將鯽魚當作招待親友的佳品,也欣賞其泳姿。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李鱓,卸職山東滕縣知縣應邀到好友鄭板橋家餐敘,鄭板橋請他喝鯽魚湯。品嘗到美味的鯽魚湯,他忍不住即興賦詩一首:“作宦山東十一年,不知湖上鯽魚鮮。今朝嘗得君家味,一勺清湯勝萬錢。”贊賞之情溢于言表,慨嘆美味在民間。
鯽魚不僅入詩,也入畫。北宋劉窠的《落花游魚圖》,盛開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開,落花引來群魚爭食,或聚或散,或游或浮,或翻藻戲蒲,充分展示鯽魚在水中的暢泳自然之態。
頂級吃貨蘇東坡被貶黃州后,在文賦中將清燉鯽魚之法描寫得十分詳盡:“子瞻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魚或鯉治研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攪。半熟,入生姜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盡談也。”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認為,扁身帶白色的鯽魚最好,肉容易爛,脫骨,而黑脊圓身的就刺多肉硬。并推崇,鯽魚的最佳吃法是蒸。
憶往昔,父親釣到的鯽魚如果較大,就做紅燒鯽魚,無須過多的佐料,醬油的咸融合白糖的甜,交匯纏綿,便成了濃油赤醬,撒上蔥花即可;如果較小,那就洗凈后直接開油鍋,炸至鯽魚金黃撈出,外焦里嫩,酥脆爽口,令人欲罷不能。
鯽魚做菜親和力強,可搭配的食材多,如與春筍、蘑菇或豆腐等相配,制成各種美味湯羹,香噴噴的鮮美之氣縈繞鼻端,分外誘人,濃白湯面有一層薄薄的微黃色油皮,輕輕吹開,吮一口,開胃健脾,妙不可言。而鯽魚邂逅羊蹄堪稱絕配,完美演繹“鮮”字的內涵,魚肉飽蘸羊肉的濃香,羊肉又吸收魚肉的鮮甜,那滋味無與倫比,好喝到要掉眉毛了。
鯽魚不僅肉質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富含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現代醫學也主張用鯽魚來溫補脾胃,治療脾胃氣虛或陽虛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脾虛水腫、胃痛等癥。民間還有用鯽魚湯來為產婦調養的傳統。
父親老了,也幾乎不垂釣了,想吃鯽魚,市場上隨時都有。但每當想起那份與水中精靈斗智斗勇的愜意,無限的樂趣,已遠勝溫暖的鯽魚湯。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