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讓被放錯地方的“資源”重回市場

發布時間:2023-06-25 07:43:3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5月22—28日是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北京市東城區崇外街道在新怡家園小區開展了“舊物換禮物,垃圾變資源”社區專場宣傳活動。居民們把家中的垃圾投放到正確的垃圾桶中,做好垃圾分類,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目前,垃圾主要從成分構成、產生量,并結合本地資源再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分類。我國生活垃圾一般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可回收垃圾、餐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而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為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堆肥與資源返還等幾種方式。

各類垃圾有著它們不同的“前世今生”,而如何將垃圾分類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合理處置就成為一門“科學”。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疑問,舊家電、廢油漆、煙蒂,這些都是什么垃圾?而想要完全掌握這些知識,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是有難度的。而通過實踐與分析,有的人整理出一份直觀的“豬分類法”口訣:豬可以吃的是廚余垃圾,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是可以賣了換錢買豬的,連豬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

混在一起的垃圾,想要實現資源化的循環,除了提高各類垃圾的資源屬性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達到資源循環再利用。

我們先看這樣一組數據:1噸廢紙=可再造700千克好紙,1噸廢鋼鐵=可提煉鋼900千克,1噸易拉罐=可少采20噸鋁礦,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千克無鉛汽油和柴油,1噸廢玻璃=可生產1塊籃球場面積的平板玻璃,100萬噸廢棄食物=可節約36萬噸飼料用谷物。當處理技術不斷升級后,廢棄物又多出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一種隨處可見又被放錯地方的“資源”。

現在對于很多垃圾處理方式,采用衛生填埋的方法,雖然可以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空氣的污染,但并不能為垃圾分類治理帶來質的變化。

當居民還未對垃圾分類采取自愿、自覺的行動時,如何合理推動垃圾分類及資源再利用的捆綁就成為重點。無論街道社區、物業公司,還是其他企業,僅依靠分類管理難以獲利,而作為企業也不愿介入。但當垃圾回收后,再生垃圾變為資源,那將出現質的改變,就像“跳蚤市場”將對自己產生不了價值的物品出售給有需求的人一樣。而我們將物品與買賣雙方進行調整,對生活垃圾的分類開展相配套的體系建設,再根據分類品種建立與分類相配套的收運體系,同時與再生資源形成相互協調的回收體系,以第三方企業化模式開展運作,讓垃圾分類工作不僅停留在責任上,而是以一種經濟形式重新回歸市場經濟舞臺。

(作者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北科安翔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科技工作者、北科科普宣講團成員)

標簽:

上一篇:今年為何北方比南方還要熱?氣象專家解答|焦點熱文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