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粽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粽葉飄香的時候。作為傳承了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十分受國人的重視,其標志性的節慶食物——粽子也是由來已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現代人而言,粽子并非什么稀奇食物,農貿市場或超市到處都能買到,里面有什么都不放的純糯米粽子,也有放蛋黃的粽子,更有放瘦肉和紅棗的,有些甚至會放一些豆沙或者水果的,花樣繁多,口味也非常豐富。
雖然到處都能買到現成的粽子,仍有不少家庭保留著在端午節親手包粽子的習俗。在東坡區大石橋街道旭光社區一居民小區里,便有這樣一戶人家,每年端午節前都會組織一次包粽子活動,讓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能體驗一下。“雖然前不久,家里已經收到了一些親戚送的粽子,但總覺得沒有親手包粽子,就不叫過端午,所以我們還是決定自己包一些。”年近六旬的居民張學彬說。
6月17日一早,隨著家人們陸續抵達,張學彬的家里開始忙碌起來,洗粽葉、淘糯米、切臘肉、剝豌豆……大家一人認領一項任務后,便開始各自找地盤開始工作了。
“以前住鄉下時,有一個大院壩,大家都在院壩里弄,現在搬到城里住了,有點擺不開,包粽子的陣地就挪到了陽臺、廚房和客廳,但還是不影響效果。”張學彬一邊忙著將臘肉切成大塊,一邊笑著說,其實,她對包粽子并不是特別在行,“感覺學了幾十年也沒怎么學會,但對端午節包粽子的熱情卻從未減退過,尤其喜歡大家一起準備到包粽子,再到分享的整個過程。”
在做完所有準備工作后,將晾干的粽葉、兩大盆不同口味的餡料、捆綁粽子的線團等一一搬上餐桌,便正式進入了包粽子的環節,大家圍在餐桌旁,年輕人紛紛向有著幾十年包粽子經驗的孃孃們取經,小朋友們也充滿好奇地在一旁學習著包粽子的手法。
“咿呀,這里漏了!”“啊啊,這個位置要怎么綁?”“不行,不行,我好像太用勁,把粽葉整爛了。”……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粽子,在新手們手中卻演變出了各種漏洞百出的笑點。
“你看,先是要讓底下這個漏斗封好,盡量將上面的葉子留長一點,然后裝餡料進去的時候,要先裝些糯米打底,上面封口時也要注意全部包裹好,再用繩子綁緊,只要確保不散不漏就成功了,至少不會煮成一鍋‘粽子湯’。”在孃孃們手把手指導下,經過一次次的摸索,年輕人終于通過“五花大綁”,成功包好了第一個粽子,在大家的鼓勵下,一個接一個看起來不怎么美觀,但捆綁十分結實的粽子成功入筐,現場也充滿了歡聲笑語。
一鍋花生鮮肉餡,一鍋紅豆臘肉餡,粽子包好后分成兩鍋被抬上灶臺,開始了有些漫長的水煮環節。“以前,我們也會像很多人那樣提前一天泡糯米,但這兩年,因為家里大部分人喜歡吃比較有嚼勁的粽子,我們便開始嘗試不泡發直接包,就是后面煮的時間需要稍微長一些,一鍋要煮大概2個半小時,確保每一個粽子都能熟透。”張學彬說。
在她的記憶中,端午節包粽子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動手包粽子,孩子們總是早早就開始盼著那天的到來,因為可以跟著大人包粽子玩,還有香糯的粽子可以吃。”
當天下午1點半,第一鍋粽子終于出鍋了,原本還在飯后閑聊的大家都顧不得燙手,迫不及待地開始剝開粽葉,想要品嘗一下今年做的這個粽子到底是什么味道。“花生清香和肉香配合得很好,好吃。”“小朋友吃剛好合適,大人吃的話,味道稍微有點淡。”……一個個粽子被切成幾塊,大家一人一塊品嘗著,還不忘反饋感受。
“其實,現在大家都在忙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過節給了我們一個相聚的理由,至于做什么、吃什么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張學彬說,就像端午節在一起包粽子,其實就是找個理由把家人們聚在一起,一起聊聊過去、近況和打算,“總覺得有家人一起,才能包出對味的粽子。”
最后,張學彬把當天煮好的粽子分裝成了幾個口袋,每家每戶都分上一些帶回家,至此,他們家端午節前的包粽子活動才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文君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