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熱搜:炎炎夏日話扇史

發布時間:2023-07-05 11:51:5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開欄的話科技的發展豐富了文化的內容和表現手段,而文化的蓬勃發展,也能為科技創新營造了更好的氛圍和環境。科技部等六部委印發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實現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本報今起推出的“科學人文”欄目,力求從科學知識與文學、藝術、歷史、考古知識等結合的角度,向讀者介紹文化與科學之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以期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每當夏日來臨,電扇和空調便成了人們消暑納涼的必需品。偶爾看到有人執扇搖風散熱,難免會喚起我們對扇子的眷念和回憶。


(資料圖)

扇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已問世

扇子,古代稱翣或箑(shà)。扇子起源甚早,《黃帝內經》記載,舜帝廣開視聽,以求賢明,于是制作了五明扇。周武王仿效舜帝的做法,要一個叫元賢的人重新制作了五明扇,這說明扇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問世了。

扇子按形制分為紈扇和摺扇。紈扇又稱團扇或歡扇,有橢圓形、六角形、方形等多種形式。按制作材料又分為竹扇、羽扇、絲綢扇、棕葉扇、木扇等。摺扇又叫撒扇,大概起源于晉代以前。因為晉代《子夜歌》中有“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的詩句。

早期的扇子是竹制的,《竹書紀年》中有“其薄如箑,搖動則風生”的記載。羽扇起源于殷商時期。周代后以鳥的羽毛為扇盛行。相傳周昭王時,有人獻丹鵲,一雌一雄,到夏天把丹鵲的雙翅割下作為扇子。春秋戰國時期,吳國人經常用鳶的翅膀制成扇子,其價格非常昂貴。

用羽毛為扇,不僅輕巧美觀,又能體現人的風度。一般武士喜歡以鷲的翅膀為扇,其羽毛長且為黑色,看上去很壯觀;文人官員喜歡用鷺的翅膀,其羽毛潔白輕巧,涂上顏色,看去非常雅致;而獵人則喜歡用鶴的羽毛,因為鶴能捕蛇,蛇聞到鶴的氣味,便逃避開去。這些傳說中直接用活的禽鳥翅膀做成扇子,未免太過殘酷。

商周時期,有了絲綢扇。班婕妤《怨歌行》中“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贊美的就是絲綢扇。

歷代帝王和文人對扇子的制式和名稱很講究。秦始皇時,令三妃九嬪夏天戴上“芙蓉冠”,手持云母小扇,侍從把五色羅紋扇子。漢代時,宮廷中制成了長柄芭蕉形的“儀仗扇”,供皇帝和嬪妃出行時使用。

特別有意義的是,這時出現了最早的機械扇。西漢元帝時的史游在《急就篇》記載了一種扇車。晉代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漢代長安一名叫丁緩的能工巧匠,曾制作了七輪扇,七輪相連,用一個人搖動,整個宮中涼風習習。這種輪型風扇,能夠不斷運風,較之普通扇子,先進多了,可以說是今天機械扇的始祖。

晉代后摺扇流行,有名的檀香扇就系摺扇演化而來。因檀香木天然芬芳,清香四溢,做成扇子,香風飄動,扇在香存,還可防蟲防蟻,為人們收藏和饋贈的佳品。

古人曾贊美檀香扇子:“寸尺方圓紙半張,舒卷自如隨身旁,拂暑納涼君快意,涼空皓月舞霓裳。”明代劉若愚還記載摺扇的制作方法:“其制作用木柄,長尺余,合竹作小骨20余根用藍絹糊裱,兩面皆撒大塊金箔,放則遮日,收則入囊。”

收藏饋贈、指揮作戰、舞文弄墨,扇子的功能多種多樣

扇子除了遮陰解暑之外,隨時代發展還派生出了其他功用。古代民間贈扇的習俗,據說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相傳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時,唐太宗對楊師道說,按過去的風俗,有相互贈送服飾的習慣。今天贈送各位大臣兩把飛白扇,以搖動清風,增加美德。此后民間紛紛仿效,形成了端午前后贈送扇子的習俗。明代《歲時廣記》說,五月初一,富貴人家相互以鼓和小扇饋贈,顏色各異,或繡或畫,或縷成金。這種習俗現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

在古代軍事家的手中,扇子是指揮作戰的工具。扇子搖,清風動,計謀生。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常乘素裝小車,手持白羽扇。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曾用“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來贊賞諸葛亮成功地指揮了赤壁之戰。后人也用“局化三分行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來頌揚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魏晉時期的名將杜預,也喜歡手握一把羽扇指揮作戰;晉代顧榮與陳敏作戰時,兩軍對壘,顧榮羽扇瀟灑地一揮,陳敏的萬余兵馬便紛紛潰退。古代這些記錄,把扇子的功用寫得活靈活現。

扇子也為文人騷客提供了舞文弄墨的天地。唐代孟昶曾用水調龍涎涂在白扇上,輕輕一搖,香風四溢。世人紛紛仿效,并取名為“雪香扇”。據說最早在扇子上作詩的是琰瑋,他的朋友樊孝介遠行,他在扇上寫了兩首詩作為饋贈,于是扇上題詩作畫之風乃興,成為文人表達情感之物。如唐代張祜《團扇郎》中“愿得入郎手,團圓在眼前”,表達了情人間相愛與渴望相見的情感。

扇子還表達了古人的自然觀,后漢蔡邕《團扇賦》寫到“裁帛制扇,陳象應矩;輕徹妙好,其輶(yóu)如羽;動角揚徵,清風逐暑;春夏用事,秋冬潛處。”

手搖扇逐步被電扇、空調取代

隨著近代科技革命的興起,手執扇逐步被機械扇、電扇、空調取代。1830年,美國人詹姆斯·拜倫從鐘表的結構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可固定的用發條驅動的機械風扇。1872年,法國人約瑟夫研制出用齒輪鏈條裝置傳動的機械風扇。1880年,美國人舒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風扇。1908年,美國的埃克發動機及電氣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可轉頭的電風扇。

1916年,寧波定海人葉友才等人合資創辦華生電器制造廠,生產出我國最早的電扇,取名“華生”。電風扇的意義在于,它解除人靠自己搖動扇子的煩惱。

而空調的發明更使人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1902年7月,美國人卡里爾制作出空氣調節系統(后稱“空調”)。1915年,卡里爾與朋友成立了制造空調設備開利公司,于1922年研制成離心式空調機,接著實現了商品化。今天,空調已進入全球的億萬家庭。

“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上清涼”。每當我吟誦到明代朱瞻基《撒扇詩》,既為這氣勢如虹的詩句所感動,也帶給了自己身心陣陣的涼爽。今天,雖然電扇和空調基本取代了扇子,但我們不應只是將扇子看成一種裝飾和收藏品,而應從它技術工藝的進步、文化內涵和功用等去理解和傳承它,讓它繼續成為消暑納涼、表達人類情感的一段美好的回憶。

(作者系《中國高新科技》期刊社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標簽:

上一篇:一起做自然的孩子 全球要聞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