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駱駝的“神器”與絕技

發布時間:2023-08-08 08:59:0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駝隊載著游客行走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駝道上。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日前,有網友發視頻稱,甘肅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一匹駱駝疑似超負荷工作被累死,引發關注。


(資料圖)

今年暑假旅游高峰,確實讓駱駝過上了“996”的打工生活,但“累死”“罷工”傳言,駱駝也有話說,作為“沙漠之舟”的它們,擁有哪些“本領”才能馳騁在茫茫大漠中?

全身裝配有防沙“神器”

在與天相連的茫茫大漠之中,行進著一隊載滿貨物的駱駝,從遠處望去,猶如大海上漂浮著的一葉葉小舟。

駱駝為偶蹄目、反芻類,有雙峰駝、單峰駝兩種,亞種有家養雙峰駝和野生雙峰駝,祖先是由新生代始新世時期北美洲的原柔蹄類進化而來,距今約5500萬年。

駱駝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亞洲,我國和蒙古國等亞洲國家多為雙峰駝。在我國,雙峰駝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以及山西、陜西、河北的北部地區。

我國內蒙古和西北地區的沙漠和戈壁一帶,常年干旱缺水,氣候變幻莫測,溫度差別極大。據了解,夏季酷熱,氣溫最高可達55℃,流沙和礫石溫度可達71℃—82℃;而到了冬季,卻又十分寒冷,寒流襲來時,氣溫可下降到零下40℃。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的天氣也是經常可見。

面對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駱駝竟然應付自如,顯現出非凡的適應能力,原因在于長時期的自然進化,讓駱駝演化出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特殊生理機能,而“神器”就“裝配”在它們的身上。

首先是眼睛,有防沙功能最強的雙重眼瞼,兩側眼瞼均可單獨啟閉,有效防止飛沙進入眼睛,即使在“鳴沙射入石噴雨”的彌漫風沙中,它的視力依然清晰。

其次是耳朵,小而圓,并能緊緊地折疊起來,耳朵內還生長著濃密的細毛,目的是阻擋風沙入侵。

第三是鼻子,其防沙功能更為奇特,鼻孔中有瓣膜,可隨意開閉,這不僅能保證呼吸通暢,又能防止風沙灌進鼻孔內。

另外,駱駝厚實的皮毛可以調控體溫。在寒冷的大漠冬季,有利于保持體溫幫助它們戰勝嚴寒,到了炎熱的夏天,其厚皮毛能夠反射陽光,讓汗液慢慢地蒸發,使體溫下降,戰勝炎熱。

不吃不喝能堅持60多天

駱駝背上生有1—2個像山峰凸起的巨大部分,稱作駝峰,這是它們獨有的法寶。

生有一個駝峰的被稱為單峰駝,生有兩個的便叫雙峰駝。單峰駝體重一般為450—600千克,而雙峰駝則更大一些,可達450—680千克。

駝峰除了是獨特的標志之外,還有著極其重大的功能性作用。在夏秋水草豐盛季節,駱駝每日采食量可達32.1—33.6千克,這足夠量的食物便在駝峰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待到冬春無草缺草季節,在饑餓和營養缺乏時,駱駝便可將貯存的脂肪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熱能進行補充,以供維持正常活動。由此可見,駝峰就是“建”在駱駝背上可以隨身攜帶的“行走的糧倉”。

另外,駱駝還很耐渴,有水時可以一次喝進10多千克,但也可以長時間不喝水。在夏天,它們可以幾天不喝水,冬天甚至可以幾十天不喝水。據資料顯示:一個中等駱駝不吃不喝能堅持60多天,只喝不吃能活數月之久。

令人驚奇的是,駱駝還有尋找水源的本領,若是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水,它就能判斷出來,順著“水汽”找過去喝水。一般情況下,在鹽水泉和淡水泉同時存在的地方,駱駝更喜歡飲用鹽水泉中的水,這樣既補充了水分,又能得到身體所需的鹽分。

自然保護區助力繁衍生息

駱駝以其強大的負重能力而聞名。它們可以承載很重的貨物或乘客,并在長時間的旅途中保持不變,這得益于駱駝的長腿和強壯的骨骼,以及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負載和地形的能力。

駱駝四肢細長,蹄卻寬而扁,獨特的蹄形增大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使它們能在松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在馱著250—300千克貨物的情況下,駱駝行進的速度每小時可達4公里,正常情況下,一天可行走10小時,完成40千米的行進任務。

如今,野外生存的駱駝數量很少。據調查顯示,野生單峰駝已瀕于滅絕,野生雙峰駝僅存800余峰,其中,我國約有500峰。野生駱駝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入極危,我國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為了保護駱駝,我國已在甘肅阿克塞安南壩、新疆阿爾金山、塔里木等野生駱駝比較集中的聚居區,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使它們能夠在自然條件下繁衍生息。

標簽:

上一篇: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U形暗條形成機制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