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6月22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新疆彩陶。視覺中國供圖
仰韶彩陶、馬家窯彩陶、新疆彩陶……趁暑假之旅,不妨領你從河南三門峽出發,入陜西、進甘肅、至青海,一路向西奔赴新疆,走近不同地區出土的彩陶,領略它們的豪放藝術之美,感受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資料圖)
凝結的文化瑰寶:仰韶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獨特的創舉,亦稱陶瓷繪畫。最早發現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是我國古老而輝煌的實用藝術品。
1921年4月,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來到仰韶村,并于年末征得中國政府同意后發掘出彩陶,認為它屬于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同類遺存,因此命名為仰韶文化。大量出土彩陶表明,該地區自古水草豐茂,溫度適宜,是部落集聚之所。仰韶文化遺址的研究由此拉開序幕。國內學者在河南、陜西、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地區陸續發現同類型彩陶,逐漸揭開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紗。
鏡頭回放,原始先民為生活持續奔波、尋找宜居之所,并四處傳播代表著部落美好祈愿的仰韶彩陶藝術,從而形成影響廣泛的彩陶文化。仰韶彩陶是在早期紅陶的基礎上加以紅彩、黑彩,或少量白彩進行表面裝飾燒制而成。其裝飾圖案最為獨特,是早期先民世界觀、生命觀的集中體現。出土于河南汝州市閻村的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堪稱伊川缸中的精品,上面繪制著正銜著魚的鸛鳥以及一把斧頭,代表了先民對自然界能自由生活的動物的崇拜和向往。
入陜西,仰韶文化在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的彩陶人面魚紋盆盡管尺寸和形制與伊川缸不同,但裝飾的藝術作用相似。作為葬具類陶器,人面魚紋的象征意義非常明顯,對逝者的思念及祈禱在另一個世界豐衣足食的愿望,在裝飾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遠古旋律:馬家窯彩陶藝術
來到甘肅和青海,豐沛的水資源使得大量氏族部落在此聚居,并在仰韶文化基礎上發展出了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自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多年在中國西部盛行,良好的地域環境,工藝技術發展的變化使得先民生活環境得以極大改善,從藝術服務于追求到藝術滿足人們原始審美需要,尤其在體現藝術本質方面可謂是實現了質的變化。出土于青海民和縣的同心圓圈紋彩陶盆更是馬家窯彩陶高超裝飾技藝的體現,圍繞著同一個中心進行富于律動的線條裝飾,體現了先民們高超的繪畫技藝,以及對自然環境抽象模仿的審美傾向。
馬家窯彩陶藝術讓我們透過歷史時空看到甘青地區原始部落生活的場景,張網捕魚、狩獵耕種,相對富饒的生存環境,氏族興盛。彩陶的裝飾技法不再執著于宗教祭祀和圖騰崇拜,更多的是對日常生活及自然環境的再現。彩陶紋飾除了上述幾種外,植物紋、動物紋、水波紋、幾何紋等數不勝數,無不體現了先民們浪漫的審美情趣。
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新疆彩陶
彩陶文化經由中原、關中、甘青地區,一路發展至新疆,與西亞其他文明互相融合,形成了獨有的新疆彩陶藝術。
新疆彩陶主要分布于天山地區,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至公元前6世紀仍有彩陶器物在應用。據考古研究,新疆彩陶主要分為以下文化類型:天山北路文化、焉不拉克文化、蘇貝希文化、察吾乎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彩陶裝飾明顯有著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影子,但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新疆彩陶仿生類裝飾極少,比較獨特的是流行于伊犁河流域的杉針紋裝飾。抽象的幾何紋,規整對稱的三角紋、菱格紋,以及流暢的旋渦紋等是其裝飾主角。
從世界各地出土的早期陶器與新疆天山彩陶紋飾對比可知,新疆彩陶很多裝飾與歐亞地區有異曲同工之妙,最為典型的就是旋渦紋。特里波利文化陶器圓渦狀裝飾、庫庫特尼早期彩陶圓渦狀紋飾、基克拉澤斯文化平底鍋型陶器,以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亞鳥形陶壺上均出現了圓渦狀裝飾。其多樣化的裝飾特點,與中西亞陶器異曲同工的裝飾風格,是新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也展現出了新疆地域自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天山山麓人群與中西亞人群之間文化交往的生動畫面。
無論如何,作為西北地區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彩陶蘊含著遠古人們原始的生命觀、浪漫的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工學博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