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麥仁,并非麥片。麥仁只是脫了皮的麥子,仍保持著原來形狀;麥片則相反,表皮尚在,只是被壓扁了。
大麥小麥,皆可碾成麥仁。小麥磨面,能做百樣飯,味道好,營養高,品質遠比大麥面優良,不過大麥仁熬湯,比小麥仁好喝。可如今,豫中鄉間都不種大麥了,想喝麥仁湯,只好用小麥。
以前沒電磨,麥子脫皮多用碓杵窯兒。麥子還沒收割,又想嘗鮮喝麥仁湯,就下地拽些麥穗,放到簸籮里用棒槌捶,再使勁搓,最后將拾掇干凈的麥粒放入碓杵窯兒里,手執碓杵反復搗,直至麥皮和麥仁完全分離。
熬麥仁湯有講究,若是干麥仁,就要先用水泡。入鍋后,大火燒開,小火慢熬,直至開花,綿軟黏糊,熄火后再焐上三五分鐘,湯水更濃,口感更好。豫中鄉間,臘月初八早上,各家各戶都要喝臘八粥,粥里放上各色糧食籽兒,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臘八粥里的食材,都是自家種的五谷雜糧,并不限于八樣,可多,也可少,但麥仁、玉米仁是必須要有的。小麥和玉米是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占據著農家糧倉的半壁河山,主糧豐收,石頭落地,一家人的殷實日子也就有了指靠。
農家地鍋里熬出來的麥仁湯,是夏日天然的消暑佳品,里面不添加任何輔料,連面水也沒有,原汁原味,清湯清水,解渴爽口。若是秋冬季節,有人喜歡在煮麥仁湯時,往鍋里扔把花生米、豌豆、綠豆或豇豆,喝時有撈頭,也有嚼頭;或者往鍋里順半碗面水,湯汁稠些,喝著爽口,身上暖和。三伏天,豫中人家喜歡熬上一大鍋麥仁湯,再烙上一沓子餅饃,拍個黃瓜,調盤變蛋,便是一頓開胃適口的晌午飯,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著喝著其樂融融。
麥仁湯鮮美好喝,補益脾胃,歷來被人稱道,編進曲詞,寫進戲文,代代傳唱。河南地方戲《趕花船》有段戲詞:“桂香的母親身得病,一心想喝麥仁湯。桂香聽后不怠慢,后花園里把麥秧。頭一聲哭得麥出土,第二聲哭得麥稍黃。五聲哭得麥熟了,割打割打上了場。石磙碾,木锨揚,揚哩麥子像金黃。”豫中鄉間,至今仍流傳著不少與麥仁湯有關的民間故事,最有名的當屬“劉秀喝麥仁湯”。
劉秀在逃亡中,饑渴難耐,時值麥收時節,遇到一個給田里丈夫送飯的村婦,便討一碗麥仁湯喝。村婦應允,結果劉秀把整桶麥仁湯喝了個底朝天。后來劉秀坐了朝廷,吃遍珍饈美味覺得膩煩,想起曾經喝過的麥仁湯,于是差人把那村婦請去,專門給他熬制麥仁湯,可是再喝這麥仁湯,覺得索然寡味了。問其原因,村婦說道:“當年你落難,肚中無食,吃啥啥香。如今你是皇上,頓頓都是山珍海味,咋還能喝出麥仁湯當年的美味?”我們暫且不去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假,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早在東漢時期,麥仁湯就成為老百姓的碗中餐腹中食。
至今在豫中鄉間,一些上歲數的老人斥責不聽話的孫輩,還總是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麥仁都多。”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