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剛剛開學,新一輪的“雞娃”又拉開序幕。很多家長渴望迅速減輕暑假對孩子學習帶來的不利影響,盡快“切換”到學校“正軌”。其實,想要更好地促進孩子的長久發展,不只是糾正表面的學習習慣,更應當關注本質問題——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功、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發展,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樹立科學的原則,堅持正確的策略。
(資料圖片)
思考對孩子“學習”的認識
不要把學習狹隘定義為“好成績”
通常,在“望子成龍”“望生成才”的美好愿望沒有及時得到滿足時,家長和老師經常會生發出孩子“不愛學習”的焦慮、失望、抱怨等負面情緒,自我感到無力的同時,還可能將情緒傳導到孩子身上。
面對孩子暫時的“學不好”“跟不上”,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不必過于著急,至少要盡量減少將不滿情緒傳導給孩子,防止孩子受到負面感染進一步喪失努力的愿望,甚至變得自暴自棄。
“學習”是人成長的過程和手段,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個體差異很大。所以,不要把學習狹隘地定義為常規意義上的“好學生”“好成績”。只要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探索世界、發展自我的欲望和期待,有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方式,我們不能按自己規劃的樣子要求孩子完全照做。
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
良好的關系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
由于各種原因,現在的孩子普遍存在心理脆弱、不愿吃苦、抗壓能力不強的特點,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很可能會極端爆發,近兩年連續發生的多起中學生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事件就是一個突出表現。
良好的關系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教育就是要構建一段又一段良好的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是如此。
因此,不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要高度重視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愛和關心,進而對周邊的人與事,對社會和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和美好期待。大聲吼叫、粗暴命令、指責抱怨、諷刺挖苦都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理,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系。
思考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
完善孩子的成長體驗是最好的教育
人的發展成長存在固有規律,孩子的想法很豐富,甚至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離奇、怪誕,這是他們大腦發育特點所決定的。很多時候,孩子身上表現出的大人不可理解的行為,都是他們天性的流露,千萬不要輕易定性為孩子的品行問題。
正因為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這是他們的天然優勢,而不要等到錯過了再去設法重新激發。面對孩子,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孩子,讓他們說完想說的話,表達完看似不太成熟或不太靠譜的想法,安全前提下支持他們去做想做的事,就是在完善屬于孩子自己的成長體驗,這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系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運營部部長)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