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異常熱鬧。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邀請6名專家舉辦了婦女健康和中醫防未病科普講座,并為群眾進行健康義診。
在寧夏,這樣的場景近些年越來越多,成為流動在學校廠房、街頭巷尾和田間地頭的一道靚麗風景。
(資料圖片)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必須“兩翼齊飛”,寧夏以此作為發展科普事業的重要遵循,持續加大科普投入,完善科普設施,創新科學傳播方式,加大科普資源供給,助推科普事業持續向好發展。
緊盯重點人群,形成科普宣傳矩陣
當日,寧夏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婦產科杜小利教授對王團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專業知識培訓,并為當地婦女開展了科普講座。
“緊盯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環節,這是開展科普工作的前提。”寧夏科技廳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趙雙象表示。
結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契機,寧夏積極組織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科技工作者等,通過舉辦科普講座、展示創新成果、印發科普資料、開展互動體驗等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婦女、農民工等群體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寧夏持續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科技館、科學技術博物館、青少年科技館站3類科普場館數是2016年的1.88倍;每萬人擁有0.04個科普場館,居全國第3位。2022年,認定了13家自治區科普基地,涵蓋信息技術、生態環境、文物文化、中醫藥傳承等多個領域。
如今的寧夏,智慧科普校園、鄉村社區科普工作站、科普主題公園街區“多點開花”。寧夏地質博物館和銀川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兩家科普基地還入選了全國首批科學精神專題實踐教學基地。
直面實際需求,加強基層科普服務
8月21日,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中醫臨床系許建峰主任講授的《中醫治療失眠》,通過寧夏技術市場平臺在“云端”開播。寧夏科技廳于2021年疫情期間舉辦了“寧夏科普大講堂”線上系列培訓課程,此次已是第44期。
“這個系列的科普線上培訓課,主題緊跟時代潮流,兼具人文關懷,為公眾提供了足不出戶樂享科普大餐的便捷途徑。”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周小平說。
據悉,2021年寧夏舉辦線上線下科普講座7832次、科普專題展覽1200次,分別是2016年的1.87倍和1.47倍。
2023年寧夏科技活動周期間,科普大篷車、科普閱讀達人評選、科普類圖書漂流等特色展演吸引了數萬名群眾參與。此外,寧夏還開展以“科技點燃夢想”為主題的鄉村兒童科普夏令營行動,支持專業機構圍繞科技安全、安全生產、“雙碳”等主題制作科普短視頻。
周小平表示,下一步,寧夏科技廳將組織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等活動,強化科普資源供給,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
加強政策引導,構建社會化大科普格局
科普事業要不斷“破圈”,凝聚合力構建全新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至關重要。為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區科普事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寧夏科技廳聯合黨委宣傳部、科協編制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規劃》。
科普經費持續穩定增長,為開展科普事業提供了重要保證。2021年,寧夏科普經費籌集額達1.72億元,是2016年的2.27倍。科普經費強度比西部平均水平高1.81個萬分點,在西部12省、沿黃9省和西北5省均排名第2位。科普經費使用額達到1.7億元,是2016年的3.04倍,其中科普場館基建支出增幅最大,較2016年增加8.4倍。
目前,寧夏科普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1年寧夏萬人科普人員數達18.34人,比西部平均水平高2.36人,在西部12省中排名第4位,在沿黃9省和西北5省均位列第2位。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