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空間生物安全是國家生物安全的有機組成 加強空間生物研發創新

發布時間:2022-03-07 11:35:3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國家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在加快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趙小津表示,空間生物安全是國家生物安全的有機組成,但目前我國在相關研究、應用轉化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

2022年兩會,他圍繞充分利用太空資源加強空間生物研發創新,帶來了發展建議。

空間生物安全是指人類開展近地空間科研和深空探測活動中的生物因素,對地球生態環境、外星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采取的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趙小津介紹,在開展空間生物安全研究,利用微重力、真空、輻射等空間特殊環境,驗證空間生物安全技術的同時,相關研究成果也可對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研發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據了解,美國、歐洲、俄羅斯等曾利用航天飛機、空間站等大型空間設施開展3000余次空間實驗,其中半數以上與生物及生物技術相關。比如利用微重力環境下蛋白質結晶純度高、晶型好的特點開發藥物,以及模擬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過程對藥物效果進行測試等。這些研究積累了大量科研數據,具有重要實際應用價值。

“我國空間站將于2022年全面建成,能夠為空間實驗提供長期的、穩定的科研平臺,可保障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研究,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水平。”趙小津說,“屆時也將進一步吸引國外優秀專家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對我國擴大空間領域的對外開放合作與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他表示,由于我國此前沒有長期駐留外層空間的科研平臺,缺乏系統開展空間生物實驗的基礎條件,導致空間生物實驗水平還相對較低,對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的研究相對滯后,空間生物實驗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與地面科研進度、實驗需求脫節現象。

此外,目前我國面向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等領域,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還不足,由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的產業鏈條尚未完全打通,對相關產品的研發創新、產業化發展的外溢效果還不明顯。

針對上述問題趙小津建議:在國家生物安全體系框架下成立空間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立足我國空間站運營和管理,開展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的整體規劃和前瞻布局,統籌策劃天地一體化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實驗,促進相關資源的集約利用和高效協同。

在北京等研發資源條件好的地區,依托具有空間生物技術研發基礎的單位,設立空間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與政府、行業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有機聯動,共同開展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實驗研究,著重突破共性技術、前沿技術,推動空間生物安全標準制定,引領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創新發展,增強國際話語權。

“我們還應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面向全球征集空間生物實驗項目。港澳同胞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熱情,依托當地高校,設立空間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分中心,吸引國際優秀人才,不斷提高我國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研究的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趙小津建議,同時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動空間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快生物醫藥等相關產品的創新發展與產業化開發。(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標簽: 空間生物安全 空間生物 研發創新 生物技術

上一篇:冰雪運動仍是“奢侈品”?科技可降其門檻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