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別讓丙肝成為“沉默的殺手”

發布時間:2022-03-19 17:27:4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 科普時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衣曉峰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傳染病,早期發病隱匿,過程緩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感染科三病房主任陳曉紅教授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常見的肝病有甲乙丙丁戊5種類型,其中為人所熟知的是乙肝和甲肝,但丙肝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她呼吁公眾要加強對丙肝危害的重視,將丙肝這一“沉默的殺手”及早消滅掉。

我國丙肝感染者高達1000萬例

陳曉紅介紹,作為肝炎大家族的一員,丙肝呈全球性流行,在世界各國都不“缺席”,不同性別、年齡、種族人群均有可能感染。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現有1.7億人感染丙肝,我國感染者高達1000萬例,且每年新發病例約20萬例。

與乙肝相比,受到丙肝病毒侵襲后,患者發展成慢性肝炎的比例更高,部分患者還會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數據顯示,丙肝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率為55-85%;感染20年后,肝硬化發生率為5-15%;一旦形成肝硬化,10年生存率約為80%,如進入失代償期,10年生存率僅為25%;肝癌在診斷后的第1年,死亡的可能性為33%。

陳曉紅說,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百姓沒有養成常規體檢的習慣,且很多健康體檢項目并未把丙肝的篩查列入常規檢查,丙肝病毒也尚無疫苗可預防。這些問題需喚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多數病例呈隱匿性感染

陳曉紅介紹,臨床上,丙肝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數出現低熱和輕度肝腫大,部分患者可伴有脾腫大,有的患者還可能出現黃疸,但多數病例無明顯癥狀,呈隱匿性感染。而慢性丙肝患者除全身乏力和消化道癥狀外,還可伴發肝外“副產物”,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眼口干燥綜合征、扁平苔蘚、腎小球腎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B細胞淋巴瘤和遲發性皮膚卟啉癥等。

如果感染丙肝病毒時年齡在40歲以上、男性、合并糖尿病、每天攝入乙醇50克以上,以及合并感染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并誘發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踩下疾病進程的“油門”,導致丙肝相關肝癌發生率在感染30年后達到1-3%。

陳曉紅說,大多數丙型肝炎病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癥狀輕微或無明顯癥狀,甚至肝功能也可正常或僅有輕度異常,因而極易被忽視。但此時患者肝臟的病理損傷仍然在“靜悄悄”地進展,一旦問題露頭,往往已是疾病后期甚至已經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階段,喪失了最佳救治時機。因此慢性丙肝被人們視為“沉默的殺手”。

丙肝有3個最重要的傳播途徑

陳曉紅介紹,丙肝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有3個。首先是血液傳播,包括輸血或血制品,不安全注射和有創操作。其次是性接觸傳播,再次是母嬰垂直傳播。這其中,輸入丙肝患者的血液最危險。與丙肝病人共用針頭注射藥品,是感染丙肝的重要途徑;還有與丙肝病人合用牙刷、刮胡刀等個人用品時,無形中也會通過血液途徑被“拉下水”;在修足、紋身、穿耳孔之時,器械消毒不嚴格也會導致感染。而在性接觸傳播方面,丙肝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戀者中,并可同時傳播艾滋病和梅毒。

丙肝病人早發現、早干預是獲得最佳療效的關鍵之一。陳曉紅介紹,除了經典的干擾素加利巴韋林的用藥方案,直接抗病毒藥物的廣泛應用也能讓丙肝病人獲得更多的治療機會,而且直接抗病毒藥物停藥后,丙肝病毒長時間不再出現活動性復制,能夠最終達到治愈的效果。需要強調的是,擁抱、打噴嚏、咳嗽、食物、飲水、共用餐具和水杯、無皮膚破損及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傳播丙肝病毒,因此無需“談丙肝而色變”。

日常防范斬斷丙肝“黑手”

陳曉紅告誡,要想遠離丙肝病毒的“偷襲”,做好以下幾點防范措施非常必要。

首先要對丙型肝炎高危人群進行嚴格篩查及管控。醫療衛生機構和體檢機構應將丙肝檢測納入健康體檢范疇。對靜脈藥癮者要給予心理輔導和安全教育,勸其戒毒;對育齡期備孕婦女進行丙肝抗體篩查,如丙肝抗體為陽性,則應檢測丙肝病毒核酸,后者如為陽性,應盡快治愈后再考慮懷孕。如妊娠期間罹患丙肝,亦可考慮繼續妊娠,分娩并停止哺乳后再抓緊接受丙肝的抗病毒治療。

其次要監督和篩選獻血人員,通過檢測血清丙肝抗體及丙肝病毒核酸,嚴把獻血關。

三是預防醫源性及破損皮膚黏膜傳播,推行安全注射和標準預防。

四是避免性接觸傳播,對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強化管理。建議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安全套,特別是對青少年加強正確的性教育。

五是對已被確診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論疾病分期如何,只要符合抗病毒用藥指征,均應積極進行臨床干預。

標簽: 丙肝病毒 丙肝抗體 性接觸傳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