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天文天象,除了仰望星空,還可關注一下他們。
去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官方賬號提前預告了天象“賀歲大片”——雙子座流星雨的觀看時間,引來無數天文愛好者的關注。不必擔心讀他們的科普文章會讓人“昏昏欲睡”,誰能想象《最耀眼的恒星“煙花秀”》《月亮“臉紅了”》是在講述神秘的天文現象呢?
星空皓月盡收眼底,正是天文科普的魅力所在。
科研人員“輪值”做科普
為做好科普,國家天文臺設立了科學家輪值機制,輪值團隊成員都是妥妥的天文大咖,涵蓋天文相關的各個專業領域,超過200位科研人員為官方賬號撰寫了500余篇文章。
“讓我們的研究員當輪值主編,邀請全國的科研人員參與到科普文章的寫作中,這是讓公眾獲取天文前沿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天文臺信息化與科學傳播中心主管袁鳳芳告訴科普時報記者。
同時,科研人員也成為參與科普視頻制作的主體。正是由于這些天文大咖的群策群力,國家天文臺的各個視頻平臺上,播放了不少科普視頻,包括天文前沿知識的解讀、望遠鏡的操作、天文系列課程等。去年5月,國家天文臺主辦的多地聯動直播月全食活動累計觀看量超過8000萬人次。
“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天文科研人員,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給大眾;也希望通過科普工作,讓大眾對天文知識感興趣,通過官方渠道獲得天文前沿知識。”袁鳳芳說。
天象觀測科普更受青睞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等大科學裝置,都是國家天文臺擁有的一流的科研設施;興隆光學天文觀測基地、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國家天文臺密云站FAST觀測基地等眾多野外臺站,向來是進行“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要場所。
袁鳳芳發現,大眾對自己可以參與觀測的天象活動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日食、月食、流星雨發生的時候。“我們曾舉辦過一次回望月球的活動,讓大眾拿出自己的望遠鏡分享給路過的陌生人觀看,全國各地的天文愛好者反響熱烈。”袁鳳芳說,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天文科研成果,比如黑洞照片的呈現,獵戶座的參宿四可能會爆發等也都獲得大眾點贊。
但類似這樣的天文科普活動受天氣影響較大,一些極少見的重大天象也會經常因為天氣不佳導致活動效果打折扣甚至是觀測失敗。“最難忘的一次是我們和央視合作的2020年日環食多地聯動直播活動。雖然各方面的準備都很到位,但因天氣多云,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觀測到日食的畫面,這種情況,就只能靠直播現場的專家通過介紹日食相關知識講解來支撐。”袁鳳芳坦言,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文章的同時,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公眾科普科研成果,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力。
“行”遠而漸至深處
一直以來,國家天文臺致力于打造優質天文科普產品,積極推動天文科學傳播工作。“科普工作是一件‘行’得越遠越能看到收益的事。這種收益不是指馬上就能拿到多少錢,而是科普對象可以從中獲益,進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袁鳳芳說,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普,已經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參與到天文科普工作中來,公眾獲取科普知識的途徑也更多樣化。
袁鳳芳透露,今年,國家天文臺除了出版天文科普書籍,還會舉辦“青少年FAST觀測方案征集”活動,面向全國中小學生征集利用FAST進行科學觀測的設想方案,遴選具有科學創意的方案由天文學家指導并實施觀測,提供更多機會讓科學家與青少年科技愛好者進行交流合作。讓青少年自主設計FAST中國天眼的觀測方案,親身參與到天文學家使用FAST的日常。
科學家如何研究遙遠的恒星?閃耀的星星們也有出生和死亡?暗物質和暗能量如何影響宇宙的演化?在國家天文臺的科普平臺上,展示的不僅是宇宙的浩瀚,還有人類不竭的好奇心與進取心;打開的不僅是公眾無窮的想象,還有漸行漸近的新視界。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