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边@首詩是白居易在(817年)游大林寺時所作。即作者任江州司馬時,與友人于暮春四月到大林寺游玩,見這里桃花正盛開,而山下桃花早已凋落,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廬山有上、中、下大林寺。此詩所指為上大林寺,遺址在今天的花徑公園內,為晉代名僧曇詵所建,故此地又稱“白司馬花徑”。1928年,石工發掘出刻有“花徑”二字的石碑,經考證,認為是白居易的手跡,建花徑亭保存至今。
視覺中國供圖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山下已是芳菲落盡的時候了,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開放。想不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春景── 一片盛開的桃花。一般人都以為春天走了再也沒地方尋找, 卻沒料到春天卻悄悄地轉移到這里。這種意外和強烈的反差,令詩人產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復雜感慨。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以為春光已經逝去,不可能失而復得,當一片春景映入眼簾時,驚喜油然而生,這種現實與思維強烈對比使詩人感到寬慰,也多少有點無奈。由自然景色變化而引起的感慨,實際上反映出詩人悲涼而惆悵的情懷。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為什么呢?人類的生活大都是在對流層,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底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里,極地平均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影響氣溫的因素很多,例如日照時間、空氣密度、海拔高度、地形與地區結構、水面分布、植被程度等等。在對流層,通常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由于平原地區空氣密度大,能吸收較多的熱量。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就會下降0.6攝氏度,由于山地比平原高得多,它們之間就有一個高度差,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因高度變化而形成的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在海拔高的地方,春天來得遲些。因此,在山地中氣候垂直變化,自下而上形成垂直氣候帶。位于赤道的高山,由山麓到山頂,氣候帶和植物帶分布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分布情況一樣。
廬山地處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廬山山體呈橢圓形,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 ,面積約300平方千米 。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大林寺所在地在千米以上,因此大林寺的氣溫會比廬山腳下低6—7攝氏度。由于地勢較高、氣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開放,四月凋謝,這里卻到四月才盛開。詩人恰在此時光臨大林寺,得以觀看此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